浮生别梦 第47课到第48课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第47课在异端困扰中成长##】前言万事起头难。教会的开始也一样。在严酷的逼迫之外,早期教会也受到异端信仰的困扰。逼迫虽说是来自外在的因素,然而这些异端却多源自教会的内部。因此,异端所带来的影响,可说是更为直接,也更为严重。不过,我们的神乃是大能的主宰。他保守了教会,使教会在经历了异端的困扰之后,变得更为坚固,基督教的信仰到头来也因而变得更为清晰。今天,我们之所以对诸多信仰问题能有相当透彻的理解,个中原委之一,乃因为这些问题,已经通过了早期教会彻底的消化。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这方面,我们真得感激早期教会的先贤(我们往往称这些人为“教父”)所花下的许多工夫,鉴定了这些说法的真伪,为今日的教会打下了美好的根基。异端的开始教会在开始的时候,由于出自犹太教的背景,因此一些涉及犹太教的课题,很早就被提出来加以斟酌了。旧约律法在信仰中的地位如何,便是其中之一。跟随基督的人,要像犹太人一样遵从这些书卷吗?其实犹太基督徒无论如何,都会继续承接旧约的教导,因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可是非犹太人的信徒又如何呢?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乎律法的地位问题了。福音既是凭信心就可得救的好消息,那么信徒就完全无须遵守律法吗?若仍然需要持守其中的一部分,那条界线又该划在什么地方呢?《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有关割礼及遵守律法的方案,竟要劳动教会召开大会予以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使徒作出了决定,显然部分的犹太信徒并不完全接纳,且继续宣扬一种搀杂了的福音——认为除了信心为得救的条件之外,也需要恪守律法的要求。此可谓最早期的异端性信仰。当外族人在教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后,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犹太人在教会中是否享有特殊地位?犹太人一向认定自己乃是神的选民,在神恩惠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如今,福音却是德泽世人的一份恩惠,那么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待遇果真完全一样吗?《以弗所书》第三章坚定地指出:外族人与犹太人,乃是同作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的人。这样的理解,对一些犹太人来说,可谓极其革命性。那些无法认同的人,也因此竭力宣扬一个与《以弗所书》第三章不同的“福音”,故异端也由此而生。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异端在使徒的时代即已出现,况且当时又尚未有完整的新约面世。再者,来势汹汹的逼迫浪潮,令教会的处境更加艰难。然而,上主就在这般凶险的时刻中,兴起了使徒以及他们的同伴,写下了宝贵的新约书卷,帮助当时的信徒厘清了信仰当有的取向。这些后来被收纳为新约的书卷,不单帮助了他们,也帮助了今天的你我。教会也因此得以继续成长。严峻的挑战虽说异端源于教会内部的错误理解,其实也与教会以外流行的思潮有关。早期教会的时代中,最为流行的思潮之一就是诺斯底主义。这种思想又称为“真智”主义。它的表达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其实也有很多变化。大体而言,诺斯底主义认为:世界乃是由善恶两个独立单元所组成,且各由一位神明掌控;人类就是在这两位善神与恶神的交互操控之下而生活。这种善恶二元的思想与基督教“一神”的信仰,必有所抵触。诺斯底主义同时又认为,只有具备真智慧的某些人士,才可以与灵界至高的、良善的力量相通。而所谓救恩,其意义在于个人生命的提升——从属地、属乎物质的地位,提升至属灵的地位。如此就可以与善的力量相通,胜过邪恶的势力,以至得救。而所谓的基督,不过是这提升阶段之中的一环而已。这种学说当然又与圣经真理不相符合。只是,真智主义的表达方式与福音信息倒有些颇为相似之处,譬如:属世、属灵、得救、智慧等的概念。因此,当这种学说闯入教会的圈子之后,一些信仰根基不甚稳固的人,很自然地被这套讲求自我修炼的教导所吸引,于是教会内就出现了异端信仰。具体而言,因着内在的犹太教色彩,以及外在的诺斯底主义,教会信仰受到影响最大、挣扎最深的课题,莫过于耶稣基督的身分与其救赎工作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世纪之间,“地上的耶稣与天上父神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了。这问题其实也很明显:倘若耶稣是神,那么天上又另有一位父神,基督教岂不成了一种多神信仰?退一步来说:倘若只有一位神,而只有天上的父神才是神,那耶稣就不可能是神了。果真如是,那么耶稣所成就的十架救恩,不就是一种人为的努力,是人在企图拯救另一个人?不是由神来拯救人,这样的教导,又明显与基督教的福音不吻合!与此相关的,就是耶稣基督本身的问题了。他究竟是神还是人呢?在他尚未来到世间之前,他乃是神。然而,他却为了救赎世人而成了人类的一分子。问题是这位来到地上的耶稣基督,到底仍然是神吗?若不是的话,救恩岂不又成了人救人的活动?若耶稣仍然是神,那么那位生活在加利利、死在十字架上的就不是一位十足的人了吗?如果成就救赎的那位是神而不是人,那么代替我们受死的那位,果真能够以无罪之人的身分,替代我们承受罪的所有惩罚吗?如果说耶稣基督两样都是(既是神,同时又是人),那这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性质,又如何能够汇集在同一个人身上呢?以上两个问题可说是触及了基督教信仰的最基本课题。明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关系实在太重大了。当日流行的异端当然不止这些,然而我们也不难想象教会形势之严峻了!厘清异端的基础:新约的正典在面对信仰的课题时,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会采取某些片面的观点,且会以诸般的理由,来抹杀其他角度的观点,以致出现偏差,甚至引来严重的异端信仰。其实,古往今来,异端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单单抓住一些虽然正确,却只是片面的真理来讲说,结果未能全面掌握信仰的整体内涵。幸亏神让使徒时代所撰写的教导留存下来。这些重要的文字,加上教会领袖(即早期教会的教父)深入的阐释,结果为信仰的根基立下了美好的基础。在面对逼迫的岁月中(从第一世纪至第四世纪),教会无法召集大型的会议来商讨异端性的信仰偏差问题。但是在个别的处境中,却已经开始逐步厘定信仰的准绳。这过程就是新约正典的确立。当信仰内容出现疑问时,教会领袖自然就会思想:耶稣基督在世之时,他本人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作为教会根基性人物的使徒又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呢?新约的书卷(包括了福音书及书信)自此日渐受到重视并逐步跟原有的旧约并列,构成了圣经的正典。当逼迫终于在第四世纪初叶停止之后,新约正典的收集,就更为方便了。因此,到了第四世纪的末年,整个罗马帝国里面的教会,都广泛地接纳了新约的正典,就是如今我们手上所拥有的二十七卷新约书卷。教会从此可凭借这些正典书卷的教导明白神的“道”,并能藉着“道”来指斥、抗拒异端。这当中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新约正典的成立,不是由少数人投票表决而定谳。这些确立正典的人士,其实不过是在一些会议上,承认这些书卷当时已经拥有的权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新约正典的确立,乃是神的奇妙作为,让教会可以把持信仰的准绳,在异端风行的年代中,确认信仰的正确内涵,并且藉着新约正典,让今天的教会得以确认,凡所相信的,都是肯定的真理。指斥异端的过程:大公会议使得新约正典发挥功用,并让异端之真面目无从遮掩的,就是早期教会所召开的几次大公会议。所谓大公会议,就是广集各处的教会代表共聚一堂的场合,以共同探讨一些影响教会方向的事务。召开这些会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讨论、处理异端性的信仰偏差。最早的大公会议,就是主后三二五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圣子耶稣不是十足的神,而只是一位拥有神性的受造物(后世称之为亚流主义)。这种说法,明显动摇福音的根基,因而被大会判为异端。之后,这课题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反复讨论,在教父深入的阐释下,于三八一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上再度确立。从此,大家乃明白:圣子、圣灵与圣父都是同样拥有十足神性的主宰,而同时天地之间只有一位神,而不是三位神。这就是三位一体教义的来历。类似的深入讨论也促成在四五一年召开的迦克墩会议。迦克墩会议所制定的“信经”,成了关乎基督信仰的最高准则,阐明基督同时具备十足的神性和十足的人性。此一结论不单对当时的教会有帮助,对今天的教会亦然。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第两个信条能取代它的地位。藉着对圣经的解说、藉着召开这些大公会议,早期教会对所有信仰的基础性课题,都逐一作了充分的讨论;耶稣基督的福音信仰更因而得以延续。早期教会的日子虽然充满挑战,但信徒对耶稣基督的委身、对信仰的执著,使教会能够坚持下去。不论是逼迫或是异端,神保守的大能还是让教会克服了这些困难。问题研讨一、异端往往是因为持守片面的真理而产生的。这对今日的信徒,有什么重要的启迪?二、面对昔日的异端,圣经发挥了重要而又关键的作用。要面对今日流行的异端邪说,信徒又当有怎样的学习与装备呢?三、今日,我们当怎样处理教会中可能出现的异端性教导呢?【##第48课尼西亚会议之前后##】前言之前我们曾提及,教会外在的逼迫到三一三年停止了。事缘于罗马帝国出现了一位新的执政凯撒,名叫君士坦丁(Constantine)。据说他是因得到基督教的神帮助而取得帝位的。故掌权之后,就颁布了该年的《米兰谕令》(EdictofMilan),接纳基督教为帝国合法的信仰。而且由于前面谈到的亚流主义异端,君士坦丁即位后也召集了众教会的领袖,共同商议教会信仰的课题,以解决异端所造成的困扰。这就是在三二五年举行的尼西亚会议。此会议乃划时代的盛事。试想,基督教从大逼迫的对象,一跃而成为皇帝所推崇的信仰,其间其转变是何等巨大!如今,教会领袖甚至受邀前往皇帝所召开的会议,而商议的竟是信仰内容!此外,会议针对基督的身分、三一神等课题所颁布之《尼西亚信经》(TheNiceneCreed),在教会的历史源流中也影响甚远,尼西亚会议成为早期教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尼西亚前后的教会生活君士坦丁不单终止了对教会的逼迫,而且接下来还颁布了一系列其他的谕令,保护并优待基督教。从此,被充公了的教会产业也予以归还、教会的神职人员得豁免赋税、教会聚会的主日被定为假日。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既然如此,全国上上下下也就争相效仿了。接下来的皇帝也跟随君士坦丁的路线,因而促使基督教在帝国中迅速发展。到了第四世纪末年,基督教即成为事实上的国教了。从前在暗中进行的聚会如今公开了。教会的生活型态也因此逐步固定下来。基督徒从新约时代开始,即以圣餐作为聚会的重点,如今圣餐也成为了教会的聚会特色。基督耶稣的降生与受死复活既是信仰的中心,故教会在运作上也逐渐以这两个节期为焦点,衍生了今天的所谓“教会年”。过去聚会必须在躲藏之下进行,如今却可以堂堂正正地建造礼拜堂了。加上信主人士剧增,因此在帝国的扶掖下,教堂也就开始出现了。从罗马帝国边境移居到内地去的一些外族人(即所谓野蛮人)也开始基督教信仰。为着教导上的需要,综合圣经教导的《使徒信经》(TheApostolicCreed),连同《尼西亚信经》等文献,也开始广泛地被采用。这些发展固然可贵,但对信仰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前信主的人需要付上巨大代价,甚至性命有不保之虞,如今不但无此挂虑,还可以与皇室的取向认同。因此,动机不纯的信徒也就增加了。大量外族人的出现,也让教会生活容易沾染异教的色彩。结果在尼西亚会议之后的两三百年,教会生活逐渐变得愈来愈仪式化。在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之外,其他的节期也陆续增加入内,圣礼在洗礼与圣餐礼之外也增加了。虽然真诚信主的人,在数目上确实仍然有增加,但就比例而言,却大不如前了。一些无法认同“世界”渗入教会此一事实的信徒,就只好以具体离弃世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信念。结果,跑到沙漠等地去静修的人也增加了。修道主义因而在早期教会中开始盛行起来。第五世纪闻名的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就是在担任教会牧职的同时,力行过修道生活的一位。罗马教会的兴起在发展过程当中,各地区的教会也逐渐出现“主教制”的运作方式。当时个别教会的领导者通常称作“长老”,而邻近一带的几个教会往往集合起来,在事工上彼此照顾,共同进退。在实际运作上,这些教会就推举其中一位长老,来担任众人的领导,而这人就是所谓的“主教”。一般情况,由于大城市的资源远较小城镇来得丰富,主教的人选也逐渐由城市的领袖出任。于是早期教会就形成了大城市领导小城市,小城市领导乡镇的局面。而在各大城市中,帝国的首都又如龙头,因此罗马教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教会的首脑。罗马教会的兴起,也有其本身的条件。这教会一直因信仰纯正、坚定而名闻遐迩,同时在爱心的表现上也非常慷慨。故一直在教会的圈子中,享有极高的荣誉。例如,之前身就是罗马教会用于信徒受洗时,作为宣告信仰之用的一个告白文。再者,罗马的教会一直与彼得及保罗有着密切关系,他们二位皆被认为是在罗马殉道,而彼得又被视作众使徒之首。于是领导罗马的主教,就逐渐取得了大家长的地位。罗马帝国在主后四百年左右,即分成东西两部分。帝国的首都也迁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自此以后,西罗马帝国即因野蛮人的入侵,而陷入兵荒马乱的局面。及至罗马城沦陷在外族人之手(455年),罗马的教会领袖更加成为维系西罗马帝国一带的惟一力量了。罗马城失陷时之所以没有遭到大肆破坏,也与罗马主教从中斡旋有关。领导罗马教会的主教,一直是些甚有魄力的人物。当西罗马帝国开始衰落时,这些具备领导才能的领袖,也成功地领导各地的教会,联合一起继续教会的事工。凡此种种,遂使罗马的主教,顺理成章地为西罗马帝国地区惟一的最高领导人;“教皇”的称号,也逐渐被意大利(Italy)、北非洲、法国(France)等地的教会所认可。在罗马以外,早期教会也出现另一个领导中心,那就是君士坦丁堡的教会。皇帝君士坦丁即位后,就在帝国的东部建造此一新的京城〔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Turkey)〕。类似罗马教会领导众教会的情形,也在君士坦丁堡及邻近地区发生。虽然,帝国的东部尚有安提阿、以弗所、亚历山大等著名的教会,只是这些地方光辉始终无法超越京城的地位。到了第五世纪左右,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帝国取得了罗马在西罗马帝国的地位。由于西罗马帝国接下来陷入外来的入侵者手中,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力在西部日渐式微,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影响力也同样无法左右罗马的地位。教会从此就形成了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两个部分。东方教会主要用希腊语,西方则使用拉丁语。东方有帝国的保护,却也因此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西方的入侵者所建立的政权不甚稳定,因此教会乃相对独立自主。这两个体系的教会,在气质、处境、发展上逐渐出现了分歧。起初双方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仅是在某些具体的取向上,开始走在不同的方向。遗憾的是这些裂痕逐步扩大,到了中古时期,双方还是免不了决裂(这件事容后再述)。一些出色的教会领袖神往往会透过不同的教会领袖,来完成他工作的计划。从早期教会的几个不同时期中,就出现许多这样的人物。这些统称为教父的人士,按时间的先后而言,最早的就是使徒教父了;他们乃是新约使徒的追随者。当使徒逐一辞世后,他们就担负起指导教会的重任。他们教导的内容,大致上与使徒的论点一脉相承。藉此让我们对教会信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士每拿的主教坡旅甲(Polycarp)为主殉道的见证(约于155年)尤为感人。在面对要他背弃基督的逼迫时,年迈的他却勇敢地宣告:“我怎能背弃那位多年来从未离弃我的基督!”结果,坡旅甲被活活烧死!使徒离世之后,教会中出现了一批非常敢言的护教士,藉着宣讲及文字,为基督教徒信仰仗义争辩。他们与当日批评基督教的人针锋相对,无所畏惧,即使面对掌权者,也毫无惧色。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游斯丁寻求真理的态度非常执著,皈主之后尤其认真为基督教真理争辩,最后约于一六五年遇难,为主殉道,成为后世景仰的榜样之一。进入第二世纪,在异端风起云涌的时代,神又兴起了许多带领教会对抗异端的教父。较为出色的一位就是爱任纽(Irenaeus,130~200年)。他流传予后世的《对抗异端》(AgainstHeresies)一书,让我们深深体验到异端的厉害,也明白这些教父在维护真理上所付出的心血。在他所要纠正的异端教导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诺斯底主义而发出的。除此以外,他也极力维护当时教会的合一,帮助意见分歧的各地教会,在真理的前提下,团结一致。在这方面,爱任纽可说贡献良多。以上的教父,都是典型的尼西亚前期教父。教父的服侍重点,就是在逼迫与异端的困扰下,带领教会继续向前。及至逼迫停止之后,就出现尼西亚时期的教父了。这些人虽然也面对一些错谬的信仰,但主要的贡献,是为教会的信仰奠定扎实的根基。尼西亚时期主要处理的问题乃是“三位一体”,在这方面贡献至为卓越的教父,要算是亚他拿修(Athanasius,291~373年)了。他是亚历山大教会的属灵领袖,曾出席过尼西亚会议,且穷其一生竭力为《尼西亚信经》的立场辩护。其实在尼西亚会议之后,亚流派的势力并未消减,反而致力打击维护正统信仰的尼西亚派。亚他拿修因而受到排挤,并被迫流放到别处,远离他担任主教的亚历山大,也远离他所牧养带领的信徒。但这位教父仍然透过种种方式,秉持立场,维护真理。其后,他虽然重返亚历山大,但却一再被诬害,又被放逐离开亚历山大达五次之多。然而亚他拿修从未气馁,因着他夙夜匪懈的努力,教会至终明白,三位一体的教导才是符合圣经的真理,并在其后召开的君士坦丁堡会议(381年)上确立此观点。至于尼西亚会议之后的教父,最重要,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希坡(Hippo)的主教奥古斯丁了(354~430年)。这位被认为是西方拉丁教会最重要的教父是北非洲人士。他在信主之前,曾涉及多种学问,并于意大利的米兰(Milan)信主[当时米兰教会的主教,就是之前我们提及的教父安波罗修(Ambrose)]。随后他便返回非洲,且计划从此隐退,专心追求认识主。但是,神却带领他出任希坡的主教,并从此展开多姿多采、可圈可点的服侍生涯。因着维护信仰的需要,他在诸多的著作中,为罪恶、恩典、自由意志、三位一体、救赎、教会等甚多信仰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传式的灵修名著《忏悔录》(TheConfessions)更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帮助过千千万万的基督徒。在他之后,教会的信仰基础可说是大致确立了。他对许多课题的观点,因而成了拉丁教会的标准立场。到了十六世纪,在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带领下的宗教改革时期,教会所要恢复的信仰,其实也就是奥古斯丁所代表的信仰立场。奥氏的影响何其深远,可见一斑。纵然早期教会面对着非常不容易的处境,但却因着神所兴起的教父,成为当时的中流砥柱,以至教会能够排除万难,继续勇往直前。没有早期教会,就不会有今天的教会。我们不得不为此感恩,也为此歌颂那位创造与救赎的主宰。问题研讨一、曾有人指出,当教会征服罗马帝国的同时,教会也被罗马帝国征服。这对我们今天的信徒来说,有何功课?二、教会人数增加,往往带来属灵水平降低的危险。我们当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在今天的教会中呢?三、神在艰难的岁月中,兴起众多信徒来继续他的作为,完成他的计划。你有否想过自己也可以在现今的世代中,为神成就某些事情吗?阅读建议讨论教会历史个别时期的中文书籍不多,倒是所有综论教会史的书籍都会从早期教会开始介绍。其中图文并茂地讲述教会历史的,可参阅:*陶理主编,李伯明、林牧野合编:《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香港:海天书楼,一九九七年版。*JohnMcManners编,张景龙等译:《牛津基督教史:插图本》,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与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另外,单单讨论早期教会历史的书籍,建议参看:*布恒瑞(Boer,HarryR.)著,郭凤卓译:《初早期基督教会简史》,台湾:真道之声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李振群著:《透视二千年之卷一:早期教会》,西马:协传培训中心,一九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