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5章 圣经课程(5)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到第八和九章,他带我们去到金灯台面前,基督两次说到「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世界的光」;一个生来瞎眼的人,又因着基督而重睹光明。然后第十四至十六章,是论到奉耶稣的名祷告,这是奇妙的功课,这也是金香炉所代表的意义。我们献的祭,都因着耶稣的名而成为馨香的祭,因为耶稣是神心中宝贝的名字。跟着就是第十七章耶稣基督伟大的祈祷词了。约翰已带我们穿过幔子,进到至圣所的施恩座前,看见大祭司——基督——在神面前为我们代求。在那里,他不单是我们的大祭司,也是我们的约柜和施恩座,是我们与神得以进入新约的基础,因为在二十章里,复活的基督说:「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我的神,也是为你们的神。」(廿17)最后,施恩座上荣光所代表的意义也显露了:「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神的生命就藉着圣灵,得以进入我们这血肉之躯了(参约廿22)。古代的会幕跟约翰笔下的会幕,彼此配搭得多奇妙!你说这是巧合呢,还是出于神的安排?每一个在基督里的人,都拥有会幕中神所预备的七件圣物,由赎罪祭的祭坛到五旬节的荣耀,那不是更奇妙!祭司的圣衣我们现在要看祭司,和他的供应以及规矩等问题了,研究这个问题是非常有趣和值得的。只可惜限于篇幅,不容我们畅所欲言,只好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来讨论:那就是祭司的「圣衣」了。这件圣衣在二十八章有非常详细的描写。翻到那一章,我们看见圣经说圣衣是「为荣耀,为华美」而做的(第2节)。试想想,一件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细麻织成的衣服,以色列人祭司的衣服焉不荣耀华美!但谁能说出那在天上代表我们向父祈求的大祭司的荣耀和华美?这件圣衣共分七部分(参4、36、42节),就是胸牌、以弗得、外袍、内袍,和细麻布裤子,头上戴的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圣冠和冠冕(参4、36、42节,廿九6)。「裤子」是细麻布织成,由腰至大腿;内袍跟西方衣服上的观念略有不同,是用细麻布织的贴身长衣。外袍也是一件长而没有缝口的衣服,颜色全是蓝的,袍上有一领口,袍子周围底边上,有蓝色、紫色、朱红色作的石榴,每石榴中间有一个金铃铛,行路的时候会响起来。外袍上有一条绣工精巧的腰带。以弗得是一件较短的袍,约由肩膊至腰略下。胸牌的作法,和以弗得一样,也是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布作成,上面镶有十二块宝石,是挂在以弗得之上。冠冕是用细麻布作成,「圣冠」则是用精金打成的牌子,戴在冠冕之上,上面写着「归那和华为圣」。祭司衣服穿戴的次序,刚与圣经写的相反,先是「裤子」,然后「内袍」、「外袍」、「以弗得」、「胸牌」、「冠冕」,最后才是「圣冠」。严格来说,祭司的内衣——裤子和内袍——是平日穿着的,其他部分才是「为荣耀,为华美。」七件当中,有三件描写得最详尽,它们一定带着十分重要的真理的,那就是「以弗得」、「胸牌」,和「圣冠」(即是金牌)。以弗得参廿八章五至十四节,就是以弗得的描写:那是一件较外袍为短的衣服,由肩膊至腰部(或略低)。以弗得共分前后两部分,用两条「肩带接上两头」(第7节),全件用金线、蓝色紫色朱红色,并捻的细麻布作成(第6节),其上有「巧工织的带子」,「用以束上,与以弗得接连一块」(第8节)。我们常看见圣经作者强调这些衣服要用「金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布作成」,那是分别代表耶稣基督的神性;是属天的,是至尊贵的,是牺牲的,也是绝对公义的,但其中最特出者,是那「两条肩带」(9~12节)。两条肩带上,各有一块红玛瑙,镶在金槽内。而每块玛瑙上各刻着以色列六个儿子的名字,其理由记在十二节上:「要将这两块宝石,安在以弗得的两条肩带上,为以色列人作记念石;亚伦要在两肩上担他们的名字,在耶和华面前作为记念。」因此,以色列人的名字是刻在实石中,镶在精金上,带在祭司肩膊,被记念于神前。胸牌整个胸牌(廿八15~29)由一块长方形细麻布组成,布长十七寸,宽八又二分一寸,两边叠起而成为一个八又二分一寸见方的袋。它的颜色跟以弗得一样,却较以弗得漂亮,因为上面镶有十二块宝石,共分三行,每行四块——每一块上面也是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也是镶在金槽中。这块胸牌上有两个金环,由金链子穿过,金链子的另一端则安在以弗得前面的带子上(22~25节),其理由记在二十九节:「亚伦进圣所的时候,要将决断胸牌,就是刻着以色列儿子名字的,带在胸前,在耶和华面前常作记念。」再一次地,属神的人的名字,是刻在宝石上,镶在精金中,被记念于神前——但这一次不是在大祭司的肩上,却是在大祭司的心中。圣冠圣冠是由一块精金打出来,上面刻有「归耶和华为圣」几个大字,其理由记在三十八节里:「这牌必在亚伦的额上,亚伦要担当干犯圣物条例的罪孽,这圣物是以色列人在一切的圣礼物上,所分别为圣的,这牌要常在他的额上,使他们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尽管以色列人有各种洁净礼,他们献的祭和献祭的人在至圣的耶和华的眼前,仍然是不洁的。但我们的大祭司把各人的名字,都担在肩膊上,带在心中,同时又用为荣耀。为华美——预表荣耀的恩典和基督的赎罪——的圣衣覆庇他们,本来不洁的人,就立刻变成「分别为圣」,「又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荣耀的预表所有这些描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圣经为什么花那么多篇幅去记述「以弗得」、「胸牌」,和「圣冠」?理由就是它们都含有极丰富的预表教训在里面,这是一些带有属天意思的属地物件,是属灵的真实藉着可见之物表达出来。亚伦大祭司乃预表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可分三方面说:第一、以弗得——大祭司全把以色列十二支派担在肩上。第二、胸牌——他分别把每一个人都放在心中。第三、金牌——他在神面前担当以色列人;他担当以色列人一切的不完全,用他自己荣耀华美的衣服覆庇他们,以至神在他额上使以色列人可蒙悦纳。三十八节说:「使他们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在十二、二十九,和三十八节,圣经三次提到大祭司要「担」、「带」,和「担当」他自己的子民——要担在他的肩上,带在他的心中,并担当在他的额前,每一次都是用极美之宝石精金来代表神的子民的。整幅图画描写的,就是基督和他的子民。我们也分三方面说:第一、基督是把我们担在他大能的肩膊上,肩膊是最有力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全能的救主有足够的能力来担当我们,叫我们可以侍立在神的面前,他亦有能力来帮助我们经过一切要临到我们身上的事。第二、他把我们带在心上,心是爱之所在,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怎样刻在宝石上,带在大祭司的心中,照样我们一切被他宝血救赎的,也永远在基督的心内,在他的爱中,蒙他记念。他要代表我们站在神前。宝石怎样在亚伦胸前闪耀,照样我们在基督的心中也一样闪耀在神的面前。第三、基督在天上代表我们,「归耶和华为圣」的牌子在他额前发光。额是一个人最尊贵和特出的地方,照样,我们也要明显地表明出自己是「归耶和华为圣」的。昔日,当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神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块担当着全以色列人的牌子,当基督进到父神面前,他第一眼看见的:也是这块担当我们每一人的牌子,叫我们可以蒙悦纳。亚伦怎样要永远带着这金牌,基督也必永远带着,叫我们在他里面可以常常蒙悦纳!这一切真理都记在新约上,特别是以弗所书和希伯来书。我们是「在他爱子里得蒙悦纳」——他在神面前记念我们。我们是「在他里面」蒙拣选,可以「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因为他成了我们的圣洁。圣经又告诉我们,「他向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极其浩大,他把我们担在肩膊上,因为他是那位「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为着这样的一位救主,让我们对他的赞美永恒不绝。我们要停在这里了,让余下宝贝又实用的真理,成为愿意花时间研究圣经的人的喜乐及奖赏。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1)出埃及记有那三个重要的题目?各部分都是代表着神一方面的属性的,那是什么?(2)出埃及记的结构怎样?律法可分成那三部分?代表生命中那三部分?(3)出埃及对以色列人来说,有那四方面的意义?(4)试比较出埃及和福音的要点。(5)为何要把律法赐给以色列人?那是不是用来代替亚伯拉罕的新约?为什么?(6)所谓摩西之约和亚伯拉罕之约有什么关系?(7)会幕可分那三方面?尺寸如何?(8)会幕中有那些圣物,各预表什么教训?(9)圣所的尺寸有什么属灵的意义?(10)试分述祭司的圣衣及其代表之属灵意义。 旧约篇第九课利未记之一题示:把利未记一至七章,和十八至二十章仔细读一遍。我们常说有种人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干得好,他的病就是「样样皆能,无一精通」,这句老话容易叫人产生错觉;富兰克林说人应该是「样样皆能,精于一件」。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应该对样样都懂得才是。对一个事奉神的人来说,圣经就是「某样」,是他要特别花时间去「钻通钻透」的。但他若真要精通圣经,就非要同时具备其他知识不可,那不单使读经变得趣味盎然,亦是解经的重要工具。有人问一姊妹,有没有把圣经全读过,她说:「我没有全读过,我只是挑来读。我曾试过三次想由头到尾读它一遍,但每次到利未记就打断了。我喜欢创世记和出埃及记,但利未记实在太沉闷了。叫我无法读下去,结果就打消那念头。」对像她这种人,我们是同情呢,还是责备?说利未记是「沉闷」就真的是看错了利未记。你怎能盼望在一本满了规则的书上找「刺激」?明显地,利未记不单是给我们阅读,更重要是给我们去研究的。单单阅读不会得着什么的,但我们若肯专心地花功夫去研究,就会使利未记变成全圣经中、最能诱发好奇心的其中一本书了。澄清立扬首先,让我们把对本书的几个误解澄清一下,这可分四方面说:(1)人以为利未记那些献祭的仪式规矩,与及表记,我们是无法完全了解的,更不必谈到属灵的得着了。(2)有人以为利未记的事情,都是在摩西的时代,离我们这一代太久远了,对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关系。(3)利未记的困难太多,如其中某部分的命令、琐事,和严酷,都跟我们对神的认识格格不入。(4)创世记和出埃及记都是段落分明,容易明白,但利未记就好像全混在一起,理不出个头绪来,因此读起来就了无趣味,无法消化了。我们若肯心平气和,又公公正正地来研究它,上述四个困难不只会消于无形,我们更会发觉它有很高的属灵价值,是我们这一代的木铎,而且全书也是根据神的计划来写的。耶稣基督见证这本书是出于摩西,也是神所启示的,新约圣经起码引用过四十次,它使圣经别的真理平添了不少色彩。因此,能好好了解利未记,就会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圣经的信息。要从利未记读到益处,就一定要有一正确的方法。为此,我们先在下面分述本书的主要目的、内在价值、特别立场,和结构等。主要目的利未记的主要目的,是让以色列人知道怎样过一个在圣洁的国度里的生活——一种能与神相交的生活,来作列国救赎中保,这是一种更高的事奉。因此,以色列人一定要了解神的圣洁是怎么一回事。利未记分开三方面来启示这真理:(1)献祭的制度:它强调「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使人对罪的严重性有深刻的认识。(2)律法的观念:告诉以色列人什么是神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标准。(3)刑罚的制定:凡干犯律法的,必要受刑,使人知道神的圣洁是绝不更改的。神对以色列人整个启示的中心就是「分别」,与列国分别出来,利未记的律例就是给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中间,划一条明显的界线,好预备以色列人作列国救赎的中保。尤有进者,利未记也是以色列人预备好基督的来临(藉此唤起他们对救赎的需要感),并指出会幕中一切的礼仪,都是预表加略山那最后的赎罪祭的。内在价值第一、利未记启示的神,不单对昔日的以色列人是重要,对今日的信徒也同样是不可或缺,因为神是永不改变的。第二、神对人一切的法则,都以表记方法启示出来,这法则对古今都合用。理由是利未记的祭司及献祭虽然已成过去,但它们所代表的属灵原则却永远存在。今天,就是一些所谓基督徒都轻看由献祭带来赎罪的观念,但利未记并不如此看,我们的主耶稣以至新约圣经作者更不如此看,他们为这真理作见证。第三、利未记提供一种神权政体的公民律法,虽然有部分的细节在今天不大采用,但其原则仍是我们现今法律的基础,就如宗教与国家,资方与劳方,地土与财物之私有权,结婚与离婚等,所有这些以及其他等,都是我们今天立法之基本指标,全都记在利未记上,无怪乎有人说:「今天制定法律的人,无不得助于利未记的启示。」第四、利未记满了表记的教训,在这里,最重要的真理都藉着可见之物或表记而显露出来,新约一切重要的事实,都在旧约表记上找得到。藉此,基督在旧约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这是「神特别赐人的宝藏,说明罪人靠神儿子作祭司的工作而得救的途径,和有关一个得救之人现今与将来之地位和尊严。」再说,利未记有部分的地方,至今仍是未应验的预言,开洛博士(Dr.S.H.Kellogg)说:「我们不要以为利未记大部分的预表都已经实现了,已成过去了。从新约看,很多预表都要等到将来荣耀的那日才会实现的。举例说,指到基督的节期都实现了,就如逾越节和五旬节。但指到以色列全家得救的赎罪日呢?我们知道,赎罪日所预表的,因着我们大祭司升到天上已部分实现,但按该表记,他还要出来给百姓祝福的,那也实现了吗?他出来宣告全以色列家的罪都得赦了吗?再说,吹角节又怎样?七七节(庄稼初熟时)呢?安息年呢?还有那最重要的禧年呢?历史记录中,没半点显出它们是实现过的,因此利未记就会叫我们儆醒等待那伟大的将来,直到它完全实现的那日,如撒迦利亚先知所说:『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亚十四20)这就是利未记的价值!独特立场我们要了解利未记,最简单者莫如欣赏它的立场。这在书的起头就已经说清楚了:「耶和华呼叫摩西,从会众的会幕中向他说话。」(编者按:上述为钦定本译法,和合本作「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在这之前,神是在冒着烟烧着火的西乃山上说话,但现在——从出埃及记看到——会幕「按着山上的样式」建立起来了,神住在他的子民当中,并从会众的会幕中向人说话,因此,神不再是隔得远远的对罪人说话,像他对列国那样,他们已经因着血封的约,与神进入新的关系,甚至可以与他有交通了。我们要留意,与这相仿的,就是利未记的祭,它们不是说人能藉那些祭而得蒙救赎(因为他们已被出埃及的山羊羔所救,并要永远守逾越节作为记念);不,绝非如此,利未记的祭不是为救赎而有,乃是为如何保持那新关系而立。因信称义而得以进入那新关系的人,都会十分了解利未记的祭,原是指到基督的牺牲而说的。这就是利未记的独特立场,也是因着这立场,利未记与创世记和出埃及记的配合,就更是显得自然流畅:创世记:神对人败坏的补救——女人的后裔。出埃及记:神对人呼求的答案——羔羊的血。利未记:神对人需要的供给——祭司、祭牲、祭坛。这也是利未记得名的由来,以色列人的祭司全是由利未人担任,「利未记」一词,是由希腊文leuitikos而来,意思即是「一切属于利未人的」。利未记之所以能占摩西五经心脏地位,理由实在很充分,因为它的内容就是作中保的祭司、赦罪的献祭,与及在祭坛与神复和,就正是五经的中心信息,也是福音的心脏!史可福说得好:「利未记与出埃及记的关系,就正如书信与福音的关系一样。」在福音书,我们因着羔羊之血而得释放,在书信则被圣灵居衷。在福音书,神是在外面对我们讲说话,但在书信,神则在我们心内对我们说话。在福音书,我们与神有交通的地位——救赎。在书信,我们与神有交通的同行——成圣。利未记就像书信一样,清楚地显出救赎工作的多面性。任何得救的人都可以见证这些工作是实在的。当我们一一研究过利未记每一个祭之后,对加略山上发生过的事,自然有更深的透视,更大的了解。这颗无比的金刚钻会一面一面的转给我们看,这个奇异的恩典会显得更烁烂光芒,直至我们不能不高歌称颂:至爱的代死羔羊,你的宝血,恒久有效;直至神付了赎价的教会,不再犯罪!自从以信得见你的,被扎肋旁;救赎大爱成我乐歌,直到离世!然后我以更尊贵甜美之歌,颂赞你救赎的大能;用无罪之心,得救之舌,向坟墓凯旋!结构利未记的结构又怎样?分析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时,我们知道要欣赏全书的中心信息,就一定要了解全书的结构,对利未记也是如此——除非我们是被某些古古怪怪的念头笼罩着。我们之所以说被「古古怪怪的念头笼罩着」是有理由的,原来很多有名的圣经学者分析利未记时,他们对本书之结构各说各是,分歧点很大,有些说全书应分九段,有些说七段,有些说六段,有些说五段,也有些是分二段(即是一至十章,和十一到二十七章),你看,博士们都搅不清,小民还有什么办法?首先,我们一定要确立一观念,就是任何勉强的划分只会把圣经分割得支离破碎——很多读圣经的人都有一倾向,就是脑子中先有某些题目,然后在圣经中找支持他的经文,按此划分,这是危险的。我们要正视每本书要说的是什么,不是我们要它说什么。态度正确了,书的脉胳就条理分明地显现。现在就让我们以此态度来研究利未记。两大段落我们发现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段——不管其中有没有小段落——这就是利未记的分段?综观全书,我们就知道这分段错不到那里,因为第一大段,一到十七章,和第二大段,十八到二十七章的分野是明显不过的。理由在那里?原来前面十七章讨论的,都是非道德性的问题,而其余十章则全是讲道德的问题。第一部分是讲敬拜方面的,第二部分是讲实践方面的。前部分全是与会幕有关,后部分则与生活和行为有关。第一部分是指出就神之路——藉献祭,第二部分指出行神之路(或与神同行)——藉成圣。第一部分是礼仪与属物的层面,第二部分则是道德与属灵的层面。前者预备了除罪之法,后者预备了刑罚之道。第一部分与百姓的洁净有关,后者与百姓洁净的生活有关。中心信息在我们研究利未记是否可再分小段之前,整本书划分两部分的方法,已足够指出全书中心信息的所在。我们在上面有关本书之独特立场一段已指出,神是在会众的会幕中向人说话,他已经下来,住在人中间,与人有交通,他是藉着血封的约进入与人的新关系上而说话。这个新的关系,新的交通,就是全书之钥义。全书之第一大部分(一至十七章),是指到交通的基础——藉着挽回祭;第二部分(十七至廿八章),是指到交通的要求——实际的成圣。换句话说,第一部分是指向神的交通基础,而第二部分则是指向人的交通条件。利未记既然是论及交通这方面,它与新约圣经约翰壹书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利未记第一部分说:「他的血洗净我们。」第二部分则说:「不错,他的血是洗净我们,但也要我们在光明中行才是。」本书的中心信息,就藉这两件事——洗净与在光明中行——而使我们可以彼此相交,因为我们是「与父」相交的。就让我们把这个清楚又简单的意思牢牢记着:利未记是分开两大段:(1)相交之基础——献祭(一至十七章)(2)相交之实践——分别(十八至廿七章)下一步就是分别来研究这两部分,我们同样会发现全书的发展是非常有层次的。就以第一部分(一至十七章)来说:前七章是有关要献的祭,跟着的三章是有关主持献祭的祭司,再后六章是有关洁净人民的礼仪——个人的或全体的,而本段最后一章则是说献祭的所在,即会幕中的祭坛。因此第一部分就是讨论四个题目:献祭、祭司、百姓,与祭坛。翻到第二部分(十八至廿七章),我们发觉其次序仍是一样的。十八至二十章,是有关人的规矩。二十至二十二章,是有关祭司的规矩。二十三至二十四是有关节期的规矩(廿四章是与节期有密切关系的圣所的灯与饼问题,因为节期是人周期性的记念,灯与饼是永远的记念)。最后,二十五至二十七章是关于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的规矩。换句话说:第二部分讨论的,也是四个题目:百姓、祭司、节期,与迦南。下面我们用一图表说明:利未记成圣与相交Ⅰ相交之基础——献祭(一~十七)献祭(除罪)——(一~七)祭司(中保)——(八~十)百姓(洁净)——(十一~十六)祭坛(复和)——(十七)Ⅱ相交之实践——分别(十八~廿七)百姓的规矩——(十八~廿)祭司的规矩——(廿一~廿二)节期的规矩——(廿三~廿四)迦南的规矩——(廿五~廿七) 旧约篇第十课利未记之二题示:读一至七章,留意不同的祭,再读八至十七章。使香永燃于祭坛之火;让你的心愿至深的欲望,化作一缕青烟萦绕着天上的宝座,直至内心对神的能力完全领悟。使香永燃不绝于缕,直至天窗开启,直至天火下降;使你心燃起快乐的火焰:使你荣耀救主的名。第一部分(一至十七章)(1)献祭(一至七章)利未记前七部分,都是关于献祭的。仔细去研究它,就会发现它实在叫人爱不释手。我们这里只能作归纳式的探讨,却足以显示其丰盛的属灵宝藏。这段可作如下划分:第一章——燔祭第二章——素祭第三章——平安祭第四章——赎罪祭第三章——赎愆祭本段之下半部,则是规犯这些祭的「条例」(六8一七38)。这就是五个祭的叙述;而第一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五个祭中可分为两部分,前三个是称为馨香的火祭(一9、13、17,二2、9,三5、16),其余两个则不是馨香的火祭。前三个是自愿献的,后两个则是必须献的;前三个祭的引言在一章二节,后两个祭则在四章二节。现在就先让我们把这个简单的观念牢记了:燔祭馨香的火祭,自愿的素祭平安祭赎罪祭非馨香的火祭,必须的赎愆祭这些祭包含有的属灵教训,都是非常突出的,但它最高的价值,却是预表到加略山那至尊贵的祭牲。前三个馨香的火祭也表明基督自己完全的善,后两个非馨香的火祭表明基督为我们的罪,成为有罪的。前者表明基督的祭对神的意义,后者表明基督的祭对我们的意义——就是因为这个关系,我们发现「他必蒙赦免」等字句,共出现过九次(四20、26、31、35,五10、13、16、18,六7)。请留意这些祭几个特点:燔祭是预表基督「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来九14),它所指的不是十架上的基督为人的罪献上,为成就神的旨意;乃是指基督把自己完全献给神而说的,这也是希伯来书作者所见证的。素祭则是预表基督完全的人性;这里所强调的,是生活的献祭,是因为基督完全的人格,使他的祭显得更为无价。平安祭是预表相交的重建,因着基督完全的献上,得以挽回神,人得以与神复和。至于非馨香之祭,赎罪祭预表基督是担当我们的罪——他「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赎愆祭则预表基督因我们犯罪的行为,代我们受鞭伤,作补偿。我们现在要留意这些祭的次序,在研究会幕的时候,我们发觉会幕圣物的陈设,刚与人的经历相反,神由至圣所约柜开始,渐次向外,直到人当中。利未记采取的,也是这个次序,神由燔祭开始,而以赎愆祭结束。他离开的就正是我们开始的。当我们把这个次序倒转过来,就与我们认识基督的次序相乎,这又岂能说是巧合!当我们第一次来到十架前,我们的良知被唤起,我们也愿意相信,那么我们最先感到需要的是什么?岂不是许多罪愆要得洁净?但直到我们知道我们天性上的罪(不单是作错了这一件或那一件的事)也可以得洁净,我们仍得不到真正的平安喜乐的。我们对十架的了解加深了,就知道基督能解决我们这内心的需要,基督不单是为我们的罪愆而死,他是完全背负我们的罪,这就是赎罪祭所代表的了。明白了我们的罪性与罪行都在十架上对付了,我们就能进入神奇妙的平安里面,这是平安祭所代表的。更进一步的,我们都在基督荣耀的完全里,得享神的安息喜乐,与完全的悦纳,这就是素祭所预表的教训。最后,当我们更能藉着这个完全的基督,得与神进入更深的交通里,这就是燔祭所预表的真理。在这一切里,我们还看不到神奇妙的安排吗?(2)祭司(八至十章)这段关于祭司的经文实在太宝贝了,原因是假如一个罪人要维持与圣洁的神相交的地位,单单献祭(一至七章)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一位祭司(八至十章),赦罪之外仍要有中保。感谢神,对信徒来说耶稣基督本身是祭牲,也是中保,以至在十架上,我们找到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20)——这是新路,因为这是十架的路,他一次献上就永远成全。这是活路,因为这是复活的路,他长远活着,为我们作祭司。本段三章圣经,其主旨是:第八章成圣奉献——祭司分别归神第九章事奉——祭司开始工作第十章干罪——拿答亚比户献凡火让我们挑第八章出来,这是祭司成圣的经过。鲜有比这章更多预表的教训和属灵的意义了!成圣的意思就是分别出来,归给神为圣。现在这个祭司要把自己分别出来,单为要事奉神的。这成圣礼仪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去做。在本章之前半部,是成圣之程序(一至十三节),后半部则是成圣之基础——血(十四至三十六节),现先请留意成圣的程序:大祭司其他祭司洗净:六节洗净:六节穿衣:七至八节穿衣:十三节加冠:九节成圣:三十节成圣:十二节警告:三十五节这样工整美丽的对比,就不必多费笔墨去解释。现在看本章之下半部,成圣的基础(十四至三十节)——献祭。他一共要献三种祭:赎罪祭——公牛:燔祭——公绵羊;承担圣职之礼——公绵羊。亚伦与他的儿子要把手按在公绵羊的头上,这样他就与羊合而为一,然后公绵羊的血要洒在他们身上,这样羊就与他合而为一。藉着这两种联合,祭司就蒙悦纳,得以成圣。他们右手的大姆指,右脚大姆趾,和右耳朵,都要抹上公绵羊的血(23一24)。「涂血的耳朵为要聆听神的声音;涂血的手为要在圣所事奉;涂血的脚则是为走在神家的院廊。」祭坛本身也要洒上血(15、19、24节),血是一切的基础。我们留意,亚伦和他儿子的受膏过程是略有不同的,亚伦之受膏是在宰羊之前(第12节),而他儿子的受膏,则是宰羊并洒血之后。这分别跟他们所预表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祭司亚伦,是预表主耶稣基督;而他儿子则是预表这一代作祭司的信徒。无罪的耶稣不需要洒血才接受圣灵的膏抹,而亚伦独自一人受膏,亦预表基督在加略山献上自己之前,是绝对孤单的。若不流血,亚伦和他的儿子就不能在受膏中在一起,血流了,摩西就膏「亚伦……并他儿子……一同成圣」(第30节)血流了,亚伦和他儿子——预表基督与信徒——就在同一的祭司事奉上合而为一,他们都因着同一的祭得以侍立神前。在希伯来书二章十一节,把这个真理说得清楚明白:「因为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第九章和十章,我们要简略地说了。第九章我们看见祭司第一次真正的事奉;他们事奉的样式,实在是真正祭司事奉的表记。他们为人民献过祭之后,亚伦就代表百姓进入圣所,出来的时候,他向百姓举手,为他们祝福(第23节)。整个事奉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的(第10节),因此是蒙主悦纳的,也是神的荣光显现的原因(23~24节):「摩西亚伦进入会幕,又出来为百姓祝福,耶和华的荣光就向众民显现,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在坛上烧尽燔祭和脂油,众民一见,就都欢呼,俯伏于地。」真可惜,这么荣耀的一章,紧接的(第十章),竟是如此悲惨的一幕。第十章那曾经烧尽燔祭的火,到如今竟吞噬两个祭司!拿答,亚比户二人「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十一章)。这是人妄自臆断的罪,结果招至神突然其来又极之严厉的审判。在第九章,明言作祭司的条件及允诺,这一章则是臆断与拒绝,真是好一个对比!拿答、亚比户献上之凡火,代表了属魂的,或是自我的敬拜,这是出于「情欲」的,是神不认许的,人这样作不单是徒劳无功,更是违背了神的心意,他完全不负责任。以色列的祭司们立刻就学了一个功课,要事奉神,就一定要按着他的旨意,他的启示,绝不容有偏差或是改变的。今天实在有大多拿答和亚比户的人,充塞在神的家里,表面看来,他们按己意事奉神,神好像一直任让他们——因为这是恩典时代,但利未记第十章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呀,审判或会延迟,却是必要来到的,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事奉神的人都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