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30章 圣经课程(30)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旧约篇第五十五课约伯记之四题示:请先把以利户之演词(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读一篇,再按本课之解释来读第二次;请特别注意本课提出之各要点。「忙于事奉并不常能学到人生的至理,喧闹争竞亦难分辨圣灵的声音,繁华扰攘更何从体验致密的关怀?但在人生孤寂的空间,神静悄悄地向我们说话。疾病的孤苦,忧闷的延续,均在晓谕我们:留心聆听,他要发言。年纪老迈,独困愁城;昔日亲朋,各散东西,留意呀,朋友,这将是你一生中最能认识隐密者与你同在的时刻。苦难重重,接踵而至——视觉渐衰,听觉日弱,体力消逝;噢!还加上受试炼时临到的死别生离!孤独何其重,力不能胜,心亦不肯受安慰,地上再没有指望;呀!请留意,他常在绝境中向我们晓谕。可还记得,先知的使命常是多么的孤单?大地遗弃他们,他们却与神最亲近。宣教士的足印又是何其仃伶?踯躅荒野,独尝孤苦;在龟裂的大地,他们沉重地踽踽独行——但就是在这种人生最孤单的时空下,我们才会发现一生亟亟寻找的就在那里——神。」——巴斯德以利户介入三十一章最后一节是个很明显的分界线——「约伯的话说完了。」三十二章便是以利户的演词;他比前三人都年轻(6节),且听过三人和约伯的对话;之前,他一直持守「年老的当先说话,寿高的当以智慧教训人」(参4、6、7节),所以缄默不言。但看见约伯「冥顽不灵」,自以为义,而他三个朋友又来势汹汹,却又答非所问,他就含忍不住,要「陈说我的意见』了(2、3、5节)。以利户是以一个「拯救者」的姿态发言,却不知道这角色绝非他想像中那么简单容易的。并实上他的演词倒不是陈腔滥调,而是颇有见地的,起码他能注意到一个前三友所忽略的问题。有人说,以利户那占了六章圣经的演词都是年轻人夸夸之词,没有新见,对老年人也没有尊重;我们若能干心静气地读,就知道这个断语是有失公允的。它是一篇相当谦恭亲切,而在属灵领域上又是颇具卓见的演词,它比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理论更胜一筹;而更重要者,是他演词中有三个新的因素使讨论中的问题较前明朗:第一、新的方法;第二、新的答案;第三、新的请求。新的方法以利户与前三友不同之点,乃在其接纳约伯的看法,即是人若有智慧,均是出于神的启示。神的启示也不是单给寿高的人(三十二9),因为「人里面有灵」,神就藉这灵而叫人「有聪明」(8节),而他现在就是按神的灵而说话(三十三4,三十六2~4)。不单如此,以利户知道约伯一直盼望的,就是有一个「听讼的人」,可以给他陈明他的苦情。约伯也希望有机会能直接跟神说明他的案子,辩明他的清白,以利户就直接表明,他就是那个听讼的人(九33,二十三3~7),约伯可以在他面前表明他的隐情。我们且注意约伯一段话:「惟愿有一位肯听我,(看哪,在这里有我所划的押——即『签字』……愿全能者回答我,)愿那敌我者所写的状词在我这里,我必带在肩上,又绑在头上为冠冕,我必向他述说我脚步的数目,必如君王进到他面前。」(三十一35~37)以利户相信他受了神的启示,是可以作约伯的听讼人,请特别留意他自己的宣告:「我在神面前与你一样,也是用土造成。」(三十三6)他说他是受了启示,但他强调他与约伯是一样,也是用同一块土造成。这个态度与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全不一样。这三友因着他们狭隘偏激之人生观,而做成他们不能「投入地」了解约伯的问题。他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是审判官,但以利户是弟兄,他宁可与约伯同坐,了解他并同情他,却又不忘记他从神那边领受的启示,贡献他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新的答案以利户答案的要旨,记在三十六和三十七章内,但我们先看三十三到三十五章,才明白以利户答案之中心。以利户之逻辑是这样:神比世人大,因此人没有权利要求神一定要事事提出解释(三十三12、13)。他若比世人大,就一定有些作为是人暂时不能了解明白的。不过人若真肯留意,也是可以听到神的声音(14~16节),知道他的目的是叫人离开罪恶,「不死在刀下」(17、18节)。还有,神不单只会向人解释,他也会责打管教(19~22节)。若有人能明白神的作为,向人指出神的心意,我们就知道他的目的是叫人得医治、得喜悦(23~28节)。这个解释正能说明约伯现今之经历——他现今缺乏的,就是那么一个的「诠释人」,以利户正是以此自居(29~33节)。换句话说,以利户指出约伯的受苦不是刑罚的,乃是教育的;神是在较高之层次来对待约伯(记在三十三章),单就此点而论,以利户之说话就比前三友胜一筹了。在三十四章,以利户继续说神的管治不单是全权的,满有恩典的(三十三章),也必然是绝对公义的。他不是目光如豆,他顾及全面(10一19节),能洞察微情(23节),因此约伯说要觐见神来述说他的苦情就不必要了(23节)。神知道每一件已发生和未发生的事,他不需要特别法庭来聆讯。有些事我们现今不能明白,但我们应该相信,凡他所作的,无一不是为叫我们得益处(27~30节)。从三十六到三十七章,就是以利户表明他见解的中心。到底什么因素使他的演词这样特出?那是:他对受苦的看法跟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全不一样,他看见受苦更高的层面,一个更成熟、更属灵的原因。前面三人给自己狭窄的人生观缠得了无天日,只看见受苦是人犯罪的结果。以利户则看到受苦更广更真的一面,那就是受苦不一定是刑罚的,也是纠正的;不一定是罪罚,也会是恩典;它不一定是要**一个人,也是重建;它不一定是责打,也是管教;它不一定是审判官的权,也是牧者的竿。我们要看以利户怎样一层层地陈说他对受苦的看法,那是记载在三十六和三十七节,我们可看见人怎样因着受苦而得到纠正、管教和建立:纠正「(神)开通他们的耳朵,将当受的教训印在他们心上,好叫人不从自己的谋算,不行骄傲的事,拦阻人不陷于坑里,不死在刀下。」(三十三16~18)管教「人在床上被惩治,骨头中不住的疼痛,以致他的口厌弃食物,心厌恶美味。」(三十三19~20)建立「若有一个作传话的与神同在,指示人所当行的事,神就给他开恩,说,救赎他免得下坑,我已经得了赎价。他的肉要比孩童的肉更嫩,他就反老还童。他祷告神,神就喜悦他,使他欢呼,朝见神的面,神又看他为义。他在人前歌唱说,我犯了罪,颠倒是非,这竟与我无益。神救赎我的灵魂免入深坑,我的生命也必见光。」(三十三23~28)他就在这里暂停下来,好给约伯机会答辩(31~33节),然后他就作一小结,好综合他对受苦之三叠看法:「神两次、三次,向人行这一切的事,为要从深坑救回人的灵魂,使他被光照耀与活人一样。」(三十三29、30)然后在三十四章是以利户就神一面说明人受苦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或许不明白,但神从来不会不按绝对之公义和明理来行事,他所行的是对我们有益的。「神断不至行恶,全能者断不至作孽……难道恨恶公平的可以掌权么?那有公义的,有大能的岂可定他有罪么?他对君王说:你是鄙陋的,对贵臣说:你是邪恶的。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过于贫穷的,因为都是他手所造的。」(三十四10、17~19)「神注目观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脚步。没有黑暗阴翳能给作孽的藏身,神审判人不必使人到他面前,再三鉴察。」(三十四21~23)以利户跟着说,就是大有能力的人不肯归向神,神也一样叫苦难临到他,直到他完全屈服为止。「他用难测之法,打破有能力的人,设立别人代替他们。」(三十四24)「因为他们偏行不跟从他,也不留心他的道。」(三十四27)这些人若肯回心转意,悔改罪行,结果就会不一样。硬着颈项的就必败亡。「有谁对神说,我受了责罚,不再犯罪;我所看不明的,求你指教我,我若作了孽,必不再作。」(三十四31、32)然后以利户再对约伯说,问他是不是比神高明,要由他来决定神该怎样行?「他施行报应,岂要随你的心愿?叫你推辞不受么?选定的是你,不是我,你所知道的,只管说罢。」(三十四33)以利户是给约伯一个暗示,指出神给约伯的苦难是一种管教,不是刑罚,他的旨意原是叫约伯得益。因此,他不要一直抗拒,看他是在刑罚他。神若要约伯学一功课,而他一直抗拒,这只促使他受苦的时间延长而已。三十五章以利户进一步指出:约伯不应一直要求神给他答案,因为他之态度不对,就如很多人也是犯这个毛病,请特别留意九到十一节,然后他说:「他们在那里,因恶人的骄傲呼求,却无人答应。」(三十五12)至于约伯,他若以为神根本无处可寻,且对他如对待敌人一样,又怎能指望神给他一个答案?「虚妄的呼求神必不垂听,全能者也必不眷顾。何况你说你必不得见他,你的案件在他面前,你等候他吧!」(三十五13、14〕在三十六到三十七章,就是以利户演词的最后一段,其中心仍是:苦难不一定是刑罚的,也会是纠正的。「神有大能,并不藐视人,他的智慧甚广。他不保护恶人的性命,却为困苦人伸冤。他时常看顾义人,使他们和君王同坐宝座,永远要被高举。他们若被锁链捆住,被苦难的绳索缠住,他就把他们的作为和过犯指示他们,叫他们知道有骄傲的行动。他也开通他们的耳朵得受教训,吩咐他们离开罪孽转回。他们若听从事奉他,就必度日亨通,历年福乐。若不听从,就要被刀杀灭,无知无识而死。」(三十六5~12)稍后,他再强调此点,以提醒约伯:「申藉着困苦救拔困苦人,趁他们受欺压开通他们的耳朵,神也必引你出离患难,进入宽阔不狭窄之地。」(三十六15、16)但以利户指出,约伯没有从苦难中学到功课,反倒像恶人一样受苦(意即他受苦之态度像恶人一样),因此神的管教仍没有放松(十七节),他提出警告说,约伯若不改变态度,可能会引至败亡:「不可容忿怒触动你,使你不服责罚,也不可因赎价大就偏行。你的资财或是你一切的势力,果有灵验,叫你不受患难么?不要切慕黑夜,就是众民在本处被除灭的时候。你要谨慎,不可重看罪孽,因你选择罪孽(即发怨言),过于选择苦难(或作服于苦难)。」(三十六18~21)最后,以利户以一篇非常优美的说话(三十六章二十六节到三十七章),来引到他全篇演词的*和结论;亦即是说苦难可以是刑罚性和教育性的,它们并没有矛盾之处:「他使密云盛满水气,布散电光之云,这云是藉他的指引,**旋转,得以在全地面上行他一切所吩咐的,或为责罚,或为润地,或为施行慈爱。」(三十七11~13)新的请求前面所说的,就是以利户的新答案,它占的篇幅相当多,超出我们预先所定的;但容我再强调,这是一篇极为重要之辩词,我们如此旁征博引,为的就是叫我们能够一步一步地看清楚他理论之逻辑,不再忽略这重要的功课。假如我们略去上面任何一段,就会失之于全,看不见他论点之精义。现在我们要看以利户之请求,这是顺着他新的方法和新的答案而来的。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请求(若能说是请求的话),简言之就是「闭嘴,别再假君子了」;但以利户的就不一样;他要求约伯用一新的态度来看他的苦难。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一直认为约伯以前一定是犯了什么弥天大祸,以至现今家破人亡,以利户则认为约伯之错,只错在现今对受苦的态度;他并没有说约伯以前没有犯过大罪,他相信约伯是「无辜」的,他只指出:约伯自看无辜或许是真实的,但他现在的态度就不对了。约伯现今受苦,不是因为他曾犯过什么大罪,他的受苦是与他有益,是叫他学一更高之功课,但约伯因着他错误的态度而几乎坏了一宗好事。按着这个意思,以利户便强调:他受苦既非是法律的制裁或罪过的惩罚,而是管教与恩典,约伯就要采取一个谦卑的态度来受教。这也是约伯一直未曾学会的。我们岂不是一样?我们要神解释,神却不听,不正是因为我们不肯谦卑(参三十五12)?约伯的叫屈及请求容或真诚,却是出于一个错误之动机及态度,即是骄傲,我们的骄傲会一直使我们只看见自己的正直,甚至以为神是不公平,神又岂会听这种「虚妄的呼求」(三十五13)?约伯要看见自己的无能和无知(三十七14~24),才会听见神的解释。这真是一针见血的劝告。以利户也要约伯学习忍耐;神一切的作为均是出于公义及明辨(三十四21~23),是全然正确(10一12节),也叫人无法抗拒(13~20、29节),人若能服于他管治之下,存心忍耐学习,这人就有真智慧。三十五章十五节可译作:「理由在他的面前,因此你要等候他。」(参英修订本之注脚。)这也是真知灼见的劝告。还有,以利户也劝约伯对神要有信心,别老要神给他解释。一个真有智慧的人是不看环境,不问情由,只以信心等候他,因为神是无所不知,也是全然公义的(三十六5等)。他的结论也是独具慧眼:「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他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必不苦待人;所以人敬畏他,凡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他都不顾念。」(三十七23、24)那又怎样?综合全篇演词,我们要怎样来下个评价?我们所说过的,相信可以说明他之辩词比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都胜了一筹。他之说话比三个老人更有属灵的洞察力和深度。但也不能说以利户之演词是无懈可击的。有些地方他仍是偏于过激,就像在三十五章六和七节,他说:「你若犯罪,能使神受何害呢?你的过犯增加,能使神受何损呢?你若是公义,还能加增他什么呢?他从你手里还接受什么呢?」圣经其它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若犯罪,神那满有怜爱的心确然受害,他为我们伤痛。另一些地方也显出以利户之答辩是不足够的,他在三十三章二十三到三十节说,我们若对受苦抱一正确的态度,就必然引到宽阔之地,得到重建。那是失诸过激的一个结论。但他另一些地方却显出无比的智慧,他指出约伯现今受苦不是出于他犯罪,但他现今受苦,就引到他口头上犯罪,「用许多言语轻慢神」(三十三8~11,三十四36、37,三十五15、16)。以利户对受苦的看法虽比另三个朋友的高明,却不全然能解释约伯的事件。他没有看见约伯受苦的真正原因(亦即是撒但的诡计和神的准许),但无可怀疑的,他的看法比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更近真理;尤其是在结尾上,他指出一个人对神若有信心,就比一满意的解释更为实际,更为高明,而神也正是就此点来介入他们的辩论,下一课我们就要看此道理。不错,以利户确是与众不同,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但尽管如此,问题仍未得关解决,这问题必须由一位比谁都大的来解答——他确要如此行,下一章我们就会详细看约伯记最后的一位发言者了。 旧约篇第五十六课约伯记之五题示:阅读约伯记最后一课之前,请先仔细阅读三十八至四十二章。特别尝试欣赏这段*又富诗意之说话,起初可能感到困难,但留心读就会看出的。然后试问和答这个问题:「耶和华这样说法,其用意何在?」然后再看本课要说的,参照圣经的记载,留意这课之解释,能按这步骤去读,必得益匪浅。凡信靠他的,必不羞愧,失望或临,希望成泡影,他永不失败。试炼或如波涛涌至,苦难或叫我们如陷深渊,但我灵啊!千万人已发现,他永不失败,他永不失败。****凡信靠他的,必不羞愧,纵或天起风云,山岳变色,他永不失败。疾风劲雨,看似不能胜过,喜乐光明,全要渐渐消退,但听啊!千万人均巳走过此途,他永不失败,他永不失败。****凡信靠他的,必永不羞愧:苦杯满盈,实不胜负荷,他永不失败。天路崎岖,寸步难移,我仍要奋力前进,直趋天廷直至一天与千万圣徒同唱——他永不失败,他永不失败。——巴斯德旋风中的回响从三十八到四十一章,约伯与友人的对话突然因着神自己的介入而引进*;在轰轰的声音中,人的说话止住了:「于是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神的声音划过天际,叫正在说话的以利户怔住,其他四个人也呆若木鸡;从旋风中,神那像「众水之声」挟雷霆万钧之势临到他们。我们若硬要考究这本古典诗剧之历史性,大概没一处比这个极其厉害之*更引起人的兴趣;我们会问:「到底这个声音真是神自己的声音或只是一种假想,作者只是托神的名来把全书引入*?」若是前者,本书之结果就非常生动和重要;若是后者,我们就只会赞叹作者的遐思奇想,生花妙笔,或甚至会愤怒作者「妄称神的名」。在第一课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这问题,指出全书若不是具有历史性,而只是作者绕着一个事实来大造文章,那么全书的教训就毫不足取;我们不必在这里再讨论,但要再强调:本书所记的资料是史实,是确曾在地球的一角发生过,是它的史实才能赋与本书之道德价值;换句话说,本书自三十八到四十二章也是史实,那「旋风中的声音」正是永生神的声音。这个旋风中的回响是什么呢?神怎样回答约伯的难题?当我们第一次读这几章圣经时,一定盼望神会藉一些超人意象来给这千古悬案来个有力而又永远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若这样想,就必然失望;非常出人意表,神竟全没有按人的心意来结束这本书,给我们一个方便的答案!(非常凑巧的,这个「没有答案」的结论,正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明证,说明这个声音正是神自己的声音,不然的话,这个声音若只是某个机巧的作者之遐想,我们敢信他必会接着第一、二章的暗示,给这本书来个戏剧性的解释,好使它不会像现今一样,看来好似「有头无尾」,提出了问题又没有答案。)另一个叫我们颇「失望」的,就是神这个介入的声音,一点没有辩论的味道,它只是一连串的问题,不是我们盼望中的答案。它的语言、诗体、丰富的意象,无所不包的观念和喻意——是绝对超越前面五人的说话。我们不单可以说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是其他文学所不能望其背的,不管是古典也好,近代也好。但它就是不给「受苦之因」解释,甚至一点连我们希望的辩论程序也找不到。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要解释。我们曾小心又扼要地分析了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的言词,又藉着引用以利户的话来说明他怎样把新的因素带进这场辩论;但这篇神介入的言词却不需要如此分析也可看出其主旨的,我们不是说这个旋风中的回响完全没有条理次序,小心阅读,就能发现它的层次和主旨是这样——细读这最后几章圣经,就会发现不时有些颇古怪的说话,藉此使主题更突出,举例说,在三十八章十九至二十一节便是:「光明的居所从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于何处?……你总知道,因为你早已生在世上,你日子的数目也多。」最后那两行其实是一个讽刺,也是全篇言词的关键所在。其意思是:约伯一定如神一样,先天地而存在,与神同等;不然的话,他怎能作神的参谋,告诉他应怎样管理宇宙穹苍和芸芸众生?但神这个讽刺是满有慈爱的,不是尖酸刻薄的,其目的是叫约伯谦卑下来,不是要**他,羞辱他。(谦卑与羞辱,其分别何止天壤!)整篇言词都透发着*和尊贵的气质,值得一读再读。还有,我们不得不惊奇全篇说话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奇怪的生物和现象。他引用了驼鸟,不单是因为它们美丽的翎羽,也是因为它们某种天性的愚蠢性格,而它那种性格是「因为神使它没有智慧,也未将悟性赐给它」。狮子、野驴、鳄鱼——为什么神要用这些凶猛难驯的野兽作比喻?约伯本人是不言而喻的;神按着它的能力和智慧,用这些奇特又古怪的比喻来晓谕我们。这些动物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多大吸引力的。若我们是统管宇宙万物,我们必定不会喜欢它们,也最易遗忘它们,而神用它们正是为了这个特别的原故。因为宇宙根本就不是按我们的喜恶或智慧来管理,神是按他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统管它们,且也管得非常恰到好处,使整个宇宙众生能各取其需,又各献其能,这些又岂是我们能想像的?耶和华对约伯对比的挑战耶和华无限的创造及统治能力对渺小、无知、无能的约伯1.与大地的关系(卅八1~18)它的被造(三十八4~7)它的海洋(8~11)它的清晨(12~15)它的资源(16~18)2.与穹苍的关系(卅八19~38)光明与黑暗(19~21)其上的元素(22~30)星辰与天宫(31~32)自然的定律(33~38)3.与活物的关系(卅八39~卅九30)禽兽的口粮(39~41)野兽的性情(三十九1~12)禽兽的华美(13~25)最凶的飞禽(26~30)4.与殊例的关系(四十1~四十二6)骄傲的人(四十6~14)河马(15~24)鳄鱼(41)约伯的回答(四十二1~6)我们相信,约伯必能像我们一样,在那一刹那间了解到神的讽刺和晓谕:神以其统管宇宙的奥秘去显明约伯的无知,因而看出硬要问神「为什么」是极其愚蠢的,惶论给神出主意,代筹谋来管理这个宇宙。也许我们仍要问:这个旋风中的答案跟约伯的受苦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正如上说,这个「答案」满了的都是华美的诗句,精细的描述,和深刻的洞见,但到底没有解释到约伯受苦的原因,没有答到问题,没有使我们对受苦有深一步理性上的答案,更没有应许约伯受苦之后,必然得到祝福;它对人类受苦之谜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若不仔细思想,很容易就错过了本篇的主旨。第一、本篇的主旨乃在:神不要约伯知道受苦之因。假如说,神给了约伯一个答案,亦即是记载在一、二章撒但的恶毒和耶和华的挑战,约伯一定惊得目瞪口呆;但这样一来,约伯整个受试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换句话说,约伯若知道记在序言中他受试之原因,和记在跋语中他受试之结果,他整个人的态度必完全改变,而他一切的反应必变得十二分造作不自然,亦即是不是出于真实的,他真正的人格就不会在试炼中显出来,信心的教导和操练亦完全落空。但「试炼」正是全约伯记的关键所在呀!我们一开头就读到约伯受试炼的原因,因此我们读书时,心中一直盼望神能给约伯一个解释;其实神若真要如此,你以为他有什么难处?他不这样作。今天我们读到这篇旋风中的答案,一篇满了超越的、无所不在的,和处处供给的神的描写,就是单单没有答案的说话;他就是要我们知道:有些苦难神是不能现在就给我们解释的,不然的话,整个试炼的目的就被破坏无遗了,这是旋风中的回响第一个重要的信息。第二、它表明神非常关怀约伯在受试中的处境。神虽没有给约伯当场的答案,但这篇说话足以显明神一直在看顾、聆听,和关怀约伯一切大小的事情。约伯必然顿然开朗,深深懊悔他与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辩论时,力说神不看顾他、遗忘他。约伯在神的回答中,在他仍处试炼的熔炉内,必刻骨铭心地体会:我错了。不单如此,他还体会到神那无限深度的关怀与同情!神不关心约伯?他关心到一地步不得不在天上向他说话呢!且不是三言两语,而是上至天文风电,下列山川百兽,均一一引进来晓谕约伯,神不关怀吗?无可怀疑,此点也是为什么约伯记一直被保存下来(想想看,一本写在几千年前的书),叫后世的人都知道神不单只关怀同情人的疾苦,最后还以他儿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作一最具体的表明。第三、旋风中的回响还有第三层的深意,这个也是出于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神的意思是要带约伯到一地步,以至他能完全地安息在神自己的身上——尽管没有半点解释。假如约伯能来到一地步,就是在一切没理由的苦难和试炼中,仍能相信神的管治是完全公义和慈爱的,那么撒但的攻击(记在序言内)就完全崩溃,撒但就一败涂地。从四十二章我们知道,约伯确是去到那地步;在没有解释之下,他仍相信神;这也正是我们要学的功课之一。就是在最敬虔的信徒中,一生也会充满许多不明的谜团,这就是我们要运用信心的时候;在完全没有指望、没有解释,又好像矛盾重重下相信神——道不是盲信,更不是迷信;我们有全部圣经的启示,知道人类犯罪和受苦的不少知识——它的起源、撒但的播弄、神的管理,和它最后的结局;尤有进者,神已经晓谕我们基督怎样先我们走过这条路,因此信心就鼓励我们继续走下去。尽管如此,人生旅途中仍满了参不透的谜,一些神不能就此时此地向我们解释的谜,启示了的和隐藏的同样多,信心的胜利乃在我们可以在「不知」中,仍能安息在神自己身上。我们还要提到最后的一个深意。从这个旋风中的答案,我们知道神的目的是要带约伯到一个「绝境」去,使他的自以为义。自我辩白、自以为聪明,和一切属于自己的来到一个绝境,唯有在那绝境中,约伯才能找到神。我们可在四十章一至五节看到这个事实。旋风中的回答是分开两部分,其分界点就在全篇回答的中间、在那里?神问约伯,约伯回答:「耶和华又对约伯说: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么?与神辩驳的可以回答这些吧。于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我说了一次,再不回答,说了两次,就不再说。」约伯学了功课,却还未完全学会,不然的话,旋风中的回响就可以在这里止住。在约伯之内,他正经历一种属灵的破碎。从外面约伯听到神的声音,在里面,圣灵也在他心内向他晓谕光照——约伯终于可以站在一个新的境域来认识神,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估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是「卑贱」的,而神却是永恒永在,因此地说:「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不错,约伯学了他的功课,他谦卑下来。但他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因此神的声音要继续下去,直至约伯完全的深信、完全的了解。不幸地,四十二章前六节是常给人误解的,我们很容易会看这个六节的*全是约伯一人的说话,而不是神与约伯的对话。该章开头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这是叫我们易于误读的原因,其实应该这样读法:约伯「我知道你万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栏阻。」神「谁用无知的言语,使(原文没有中译「你的」)旨意隐藏呢?」约伯「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听我,我要说话。」神「我问你,求你指示我。」(或译作:「我问你,你向我显明。」)约伯「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这就是旋风中的回响的意义:神不要约伯知道他受苦的原因,但他却显明他的关怀和同情,其目的是要约伯单单的信靠安息在他自己身上,不是在解释上;约伯也要除去他一切自我主义,在神里面认识他自己。这些信息若能明白了,旋风中的回响就非常有意思,不单对约伯是如此,对我们也是一样。约伯本身的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对约伯这个人作过分别的研究。之前,我们在发掘本书的中心的思想,但在结束之前,一定要对约伯这个人作点研究。从这个古典诗剧,我们看见一个人怎样逐一的被剥夺,先是他的财产家人,之后就是连一个人灵魂赖以为居所的信心也被粉碎,直到他*裸地站在他的创造主前。首先,他失去一切的家财——全都在数小时之内,几个旋风,掠夺,他就从富甲一方的财主,变为不名一文的穷措大。跟着是他的儿女,在一阵烈风过后,他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全死于非命。之后就是他的健康,他满身长毒疮,皮肉无全,以至连近亲也厌恶他。他不单身受疾苦,心也厌烦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存是个重担。苦难接踵而至,连他最亲的妻子也不想与他交谈,看见他的样子,她叫道:「你弃掉神,死了吧!」他与妻子之间同一信仰的连系也断了,他变得异常孤独。之后就是他三个顽梗的朋友,至终连他们的友谊也不保,同情变作重担,辅导变作定罪,直到约伯含忍不住,高喊:「可怜我,噢,我的朋友!」除了这些外在的损失外,他里面也在经历层层的剥夺,均是在他灵魂的深处的。他极端的苦难叫他连自我价值也破落了,不久之前他能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这句话表明他还看到内在的价值比外面的财宝来得重要;之后他只盼望自己能被除去,不再在世上。但不久,他觉得神对他的爱心关系也不存在了,他不再能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一章二十一节)。这句话显出他属灵的观点,即神的恩典和主权是并行不悖的;但后来他只能从悲苦的灵魂呼喊出来:「为何你以我为箭耙?」最后,他看来连神的管治是善的这个信念也不保。之前他能说:「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么?」但在他与三友人辩论的时候,连这个信念也崩溃了:实际上这时的约伯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了。不要说身外物,连一个人灵魂内所拥有的任何信念,也在一一剥落;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个人*裸的灵魂。只有两样余下:神和自我。但连这两样也成了问题,神是个问题,因为约伯既不能明白他,也找不到他。自我是个问题,因为约伯不能逃脱他,自我成了他的重担。两样是真实的,但它们没有相遇点,在苦难中,神与他的自我都在游离。怎办呢?约伯一定得找回神。有人说得好,约伯前发自心坎底处的辩词,其实不是在回答以利法、比勒达,或琐法的责难。那只是一个悲苦的灵魂哀切地在寻找那位无处寻觅的神。他要逃脱自我的牢笼,却不成功;他要诉说自己的苦情,却没有适当的言语。要体会约伯陷于这种绝境的心情,请细阅九2、3、32、33,十四7~10、14、15,十六18~21,十九23~27,二十三3、4,三十一35~37等。这个苦楚*的灵魂终于找到了神!尽管约伯是个罪人(正如自亚当以来就没有一个是义人),但他不是像那三个硬要定他罪的友人所说的那种伪君子。他是个诚实的人,愿付任何代价来找到神,认识神,这种人神又岂能丢弃他?神从风雷中向他说话,那声音不是要跟他辩论,它只是直接地向约伯表明神的尊贵和超越的统治,使约伯能认识到神无限的智慧、能力、圣洁,和美善。这种经验不少人都会有,就像在圣灵光照下认识自己是个罪人。立心信主而重生那一刹那,又或者在我们遇到属灵危机而神突然给我们开路的时刻一样。约伯来到一个空前的经验,他看见又认识了神,以至他不能不大声喊着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这种对神新得到的认识,运同使他对自己有一个新的估价,因此他说:「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感谢神,那从旋风中给约伯的答案,现今有一个更具体、更灵活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神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希一1、2)。因此让那些「照神旨意受苦的人」(彼前四19)把自己疲弱的心灵,浸淫在新约的启示和安慰里面。不是什么都启示了,隐藏的还多着,但已启示的便足够叫我们运用信心去胜过人生各种苦境,而隐藏的却可使我们的信心有余地去发展、去成熟。(编者注:原作者这里引用十三15,是引错的,希伯来文没有「我仍信他那句」,中译近原文,英译也没有,故略去了。)跋语及最后之思想我们不大须要解释本书之跋语(四十二7~17)。诗剧在第六节就完了,跋语是以散文体裁写,都是相当浅白易明。但有几点属灵的教训是不可以忽略的。第一点自然是:约伯的受苦是有结局的,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按现今作者的脾气来说,这是有点不合潮流了,但别忘记,你看的不是一本小说,这结局是一连串史实的连接,不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手法。约伯的冤屈得到伸雪,他也得到报偿;因为这是神对待人的一篇记载,它的意义就非常重大。我们不要忘记,神是拣选约伯来给全人类一个「实物教导」,叫我们敬畏神的人认识在受试炼中的功课。从约伯的跋语,我们知道敬畏神的人受苦,必有它的「结局」的,虽然不一定像约伯一样在今生得到报偿,但报偿是必会有的。对约伯来说,因为他是个「实物教导」,就一定要有今生的报偿,好叫这个教导能完整;我们要看见全个真理。但人生内涵岂不比七十寒暑来得丰富?我们一定要看到,在日落的那边还有「美地」,在那里,我们就要明白今生一切的谜团;但即使在今生,我们也要抓紧在耶稣基督里面一切的应许,生命就会更多姿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