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39章 圣经课程(39)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对超自然的敌意现在我们起码知道他们的立场是什么了!是因为他们对超自然之预言怀有敌意,他们就不能不把以赛亚书*得七零八落。问题是圣经满了都是预言,应验了的和未应验的都是那么多。我们也不必在这里一一列举了,若真要详列,非一本书不能胜任。也许我们可以推荐基斯的作品:「预言」(Keith:Prophecy)给读者。当然,近来有关这一类书出版的很多,这就足以说明我们的论据是一点不脆弱的。最近一些新派的解经家也承认,单把某一段经文的著作日期往后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史密夫教授(Prof.G.A.Smith)说:「不管我们把五十三章说是被掳后期或以赛亚时代写成,它论到主耶稣的预言真是一个奇迹。」他们既认为超自然之预言是不可能的,任何论到以赛亚之后才发生的事的预言,就必然不是以赛亚写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四十至六十六章是被掳后期的作品,而不足以赛亚的作品了。对那些相信圣经是神启示的,这就一点不成问题。现在要说一下四十至六十六章的背境,它们是指到犹大和以赛亚书的?地理与历史的背景无可怀疑的,任何一个小心的读者都会发现,本书前后两部分的地理背景都是一样的,都是属于巴勒斯坦而不是属于巴比伦的。下面我们要举出例子说明这一点,因为最近有些人不单说后半部分是属于被掳后期的,连不少前部分的经文均看作是后期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以赛亚前后部分均常提到利巴嫩和她特有之高大香柏树(二13,十34,十四8,二十九17,三十三9,三十五2,三十七24,四十16,六十13)。且看本书所提及之树木——「香柏树」、「橡树」、「桑树」、「松树」、「橄榄树」、「葡萄树」、「皂英树」、「番石榴树」、「杉树」、「黄杨树」(一8、30,二13,三14,五1一10,六13,七23,九10,十四8,十六8一10,十七6,二十四7、13,二十七2,三十二12,三十四4,三十六16、17,三十七24、30,四十一19,四十四14,五十五13,六十13,六十一5,六十五21)。所有这些树都是巴勒斯坦或叙利亚的,全书没有提到巴比伦最普遍的棕榄树,还要留意,上面提及的树,除了桑树和橄榄树外,全都在前后部分有提及。地理方面,巴珊、沙仑和迦密均是在巴勒斯坦地的,前后书均有提及(二13,三十三9,三十五2,三十七24,六十五10)。水源方面,提及的有「水泉」、「川河」、「水池」和「江河」(三十25,三十三21,三十四9,三十五6、7,四十一18,四十二15,四十九10,五十七6,五十八11)——这一切在巴勒斯坦地都是很普遍的,但唯有被称作巴比伦荣耀的幼发拉底河却只是没提名字的暗示过,而那段经文却是所有真正的批评家都承认是出于以赛亚的(七20,八7)。我们再看论及石头之经文(二10、19、21,七19,三十三16,四十二22,五十七5),所有这些「磐石」等,在巴比伦连影子都找不到!还有那些山岭、树林、树林之野兽,岂不全都是属于巴勒斯坦的吗?(二14,九18,十18、34,十三4,四十12,四十二11,五十四10,五十五12、13,五十六9,五十九11等)。单看上述之例子就叫人不得不相信二书之背景是相同的了,无怪乎一些批评家也相信四十章到六十六章许多地方是与「巴比伦立场」之理论是相反的了。彻尼教授说:「第二以赛亚书中许多段经文都赞成源自巴勒斯坦的理论的,就像五十七章六节论到『谷中光滑石头』,就跟巴比伦的冲积土平原是全不相干的,还有四十二章二十二节的『坑中』也如是。虽然说古时巴比伦的树木必然比今天的茂盛,但四十一章十九节提及之树木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属于巴比伦,而那地最著名之棕榄树却连一次也没有提及。」倘若说以赛亚后部分之地理环境是属于巴勒斯坦的,那么它的历史背景又如何呢?我们只要看五十七章就足以**「巴比伦出处」的理论,且看四至七节:「你们向谁戏笑,向谁张口吐舌呢?你们岂不是悖逆的儿女,虚谎的种类呢?你们在橡树中间,在各青翠树下*攻心,在山谷间,在石穴下杀了儿女,在谷中光滑石头里有你的分,这些就是你所得的分,你也向他浇了奠祭,献了供物,因这些事我岂能容忍么?你在高而又高的山上安设床榻,也上那里去献祭。」以色列人这一切淫邪之事,均是在「山谷间」、「青翠树下」,和「光滑石里」而行,巴比伦位于一块大平原上,那里来这一切之环境?第九节又如何?「你把油带到王那里,又多加香料,打发使者往远方去,自卑自贱直到阴间。」这又岂是被掳后犹太人之历史?这节所写的犹大仍然是一个国家,遣派使者卑躬求和,因而自讨没趣,这节所写的岂不是亚哈斯和希西家时代的情形吗?这正是以赛亚先知在生之年呀!全书无处不充满了这些巴勒斯坦的背景,因而也加强了以赛亚全书是一个作者的作品的看法。正面的证据最后我们要简单地说明一下本书全为以赛亚所写的正面理由,可分为外证和内证两类。先说外证:我们都知道七十士译本是主前二世纪的希腊文本旧约圣经,它就说全书均为以赛亚所写。我们别以为他们是没有批评之头脑。诗篇虽然大部分均是大卫所写,说诗篇是大卫的也不为太过份,但他们没有如此,乃是小心地分别指出那些是他的,那些不是他的。第二,我们且看次经中的传道书(Ecclesiasticus),是西拉之子耶扫所写的,成书日期大约为主前二世纪。他是个「大有学问」而又「勤奋聪明」的人,他写的东西自然是给当时有学问的人读的。他就看四十章至六十六章均为以赛亚所写。跟着我们要看约瑟弗(Josephus)的证据,他是第一世纪著名的犹太人历史家。他的见证颇特出,他先复述古列王的御旨:「古列王如此说,全能的神既立我为全地的王,我相信他就是以色列人敬拜的那位神;看哪,他藉着先知把我的名字也预先写上,我就要为他在耶路撒冷城建造殿宇,是在犹大国内。」约瑟弗补上下面的话:「古列王读以赛亚留下的话,就对这些事十分熟悉。」或许有人说,不应太重视约瑟弗的说话,但不要忽略了,他的话跟历代志下最后几节和以斯拉记最先几节的话,语气极之相同:「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代下三十六23)。古列怎知神「嘱咐」他要在耶京建造神的殿宇?岂不是透过以赛亚所写的预言吗?理由就是这么简单了。但最重要的,还是新约的见证。新约引用以赛亚的经文之中,单是引自后半部分(四十至六十六章)的,就有九处之多,而每一处均明言是以赛亚所写的。又或者批评家会说:新约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指作者的问题,只是指到出处而已。他们若否认新约是圣灵启示的书,他们自然可以这样说,但这样一来,他们也得解释为什么自教会建立以来,千万本基督徒的作品单单这本不是圣灵启示的新约圣经能不与群伦地传下来!话说回来,圣经若真是圣灵启示的,它的见证就是真的,也是最有权柄的了。约翰引用的以赛亚书,前后部分都有(十二38~40),而他均明说是以赛亚的话。后半部有:「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出自赛五十三1):接着他又引用第一部分的经文:「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出自赛六9)。注意,约翰说「以赛亚又说」,不是另一个,不是第一或第二个,是同一个以赛亚。然后还有一个特出的见证,主耶稣把上述两节经文放在一起,说:「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约十二41)。现在我们看一下本书之内证,说明前后两部分均为一个作者的作品。先注意全书相同之性质和精髓。在前部分所表达之精髓与后部分所表达的,不单只是相似,更是相同的。这一点连那些认为后半部分是另一作者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读者可自行比较前部分与四十、四十三、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八等章就知道所言非虚。第二,两部分之语文及结构是一样的。要详述此点,非对原文有深刻认识不能胜任,我们自觉力有不逮,但好些专家的作品可以供作参考。下列各书因均没有中译,故单单列出其英文名字就够了(部分是译自德文)——Delitzsch;ProfessorsT.R.BirdsandStanleyLeathes;Dr.WillianmKay:Speaker-sCommentary;DeanPayneSmith:D.S.Davidson:IntroductiontotheOldTestament;Prof.T.K.Cheyne,后者是赞成第二以赛亚之理论的,但他认为单按语文及其结构是不足以建立后半部为另一作者之作品之理论。第三,我们且看两部分相同之观念,要仔细地阐述这点也是目前篇幅所不容的,就看几个特出之例子吧。作者对神之圣洁的认识是不比寻常的,他常以「以色列的圣者」来称呼耶和华,(第一部分用了十二次,第二部分用了十二次,旧约其他部分加起来只用了五次);而对神能力的认识:作者称神为「以色列的大能者」;此外作者称神为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至高和圣洁的神:称以色列人为违背和破坏了约之关系的人;说他们虽是被弃却没有被遗忘的;说他们是「余种」,是「归回」的人;还有,对外邦人的呼召,宣告他公义的国度即临等等,无不重复出现于前后两部分。第四,前后两部分用的意象也是相仿的:「光」与「暗」;「眼是盲」;「耳是聋」;人要像「花的衰残」;此外,「竿」、「杖」等;以「根」比喻弥赛亚,以「绳」来说耶路撒冷;在将临之国度「豺狼」与「绵羊」同居;在神的圣山无人受伤,也无人死亡等等——这些无不同时出现于本书前后两部分。第五,二部分同时出现的重覆句子也是一个好例证。十一章七节说「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同样的句子也出现在六十五章二十五节。此外,试比较——一13与六十六3;一29与六十六17;十一9与六十五25;十四24与六十六10;十六11与六十三15;二十四19、20与五十一6;二十四23与六十19;二十五8与六十五19;二十六1与六十18;二十七1与五十一9。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如下:有些在被掳前写成的先知书,引用了以赛亚书后半部分的经文,这就足以证明以赛亚书在被掳前已成书的了。大多数学者均承认西番雅书前二章是在被掳前写的,而西番雅书二章十五节却是引自以赛亚书四十七章八至十一节。拿鸿先知比以赛亚约晚几年,而拿鸿书一章十五节却是引自以赛亚书五十二章七节。耶利米书较后,却是被掳前的,但耶利米书三十一章三十五节明显是源自以赛亚书五十一章十五节。我们若以为不是这三位作者引用以赛亚,而是以赛亚引用他们,那就极之荒谬了,因为一来上述之引句全是典型以赛亚之笔法及语气,二来,它们在以赛亚书文内是一气呵成的,是有连续性的,但在上述三书内,其连贯性就没那么明显了。我们以为以赛亚书前后两部分的作者均为一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是他在「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的时候」所得之默示。 旧约篇第七十三课以赛亚书之三题示:重读前三十九章,现今应能看出重要之分段了。「人的哲学以问题为始,圣经却以一明确之宣告为始——「起初神……」这宣告肯定了一切智慧均源自神;推至终极,宇宙是没有谜的,但人的哲学走了好一段时间,仍会回到原来的起点——神。」——摩根博士我们现在要看本书之内文了。其分段十分容易记:全本圣经有六十六卷,本书也有六十六章;六十六卷书中分为两大类,本书也分成两大组;前一类是三十九卷的旧约,后一类为二十七卷之新约;本书也是以前三十九章为第一段,后二十七章为第二段。旧约主要是论律法,和破坏律法的人应有之惩罚;本书前三十九章也是论离弃律法的以色列选民和他们该受之刑罚。新约是论神之恩典和救恩;本书后二十七章也是论神之恩典、安慰和要临之救恩。因此以赛亚书就某一意义来说,它是一本圣经之缩影。这就是以赛亚书之简单分段。我们是否能在两大分段内,再分成若干小段,以便研究?初读本书时,难免有一错觉,以为本书很难再分作小段;但本书是有它一定之次序及思想演译之程序的,多看几遍自能领略其奥妙。现且让我们试行分析。我们先从第一章开始;这章的引言非常突出,明显是本书之起头(不像一些人看第五章才是起头)——「天哪要听,地阿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说……」这是诉状式的一种引言,而全书则是向犹大和耶路撒冷而发的(一1、8、21、26、27)。二至六章我们发现二至六章是自成一组的。一、第二章开始的一节表示是一段,而第六章开始一节则表明是该段之继续。二、所有这几章说的全是一个主题,即「耶和华的日子」(二11、12、17、20,三7、18,四1、2,五30)。三、它们直接关乎犹大和耶路撒冷(二1、3、6,三1、8、16,四3~5,五3)这段以八个「祸哉」作结(五8、11、18、20、21、22)。第六章也是颇具特色,它是一篇传记式之说话——是先知目睹异象之报告。先知所见之异象不是关于他国家的,而是关于神本身,目的是预备他去完成更巨大之使命。本章说的就是新的异象(1~5);新的膏立(6~7);和新的差遣(9~10)。但更重要的乃是:以赛亚看见耶和华是大君王,因而高呼说:「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5节)我们若停在这里,不难想像先知在后面几章要说的,正是由这异象带来更阔之侍奉。但这侍奉之所以可能,全是因为他先看见了耶和华是万国之大君王,他才可以直接有力地宣告在一切纷攘喧闹之处,万军之耶和华仍在掌权,他是切君王的主宰。这六章圣经的对象仍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京城(六5、9~13),而其主题则是关于「耶和华的日子」。七至十二章这六章圣经是关于以色列的(北国的十支派,以撒玛利亚为京城),看第七章是怎样开始的——「亚兰(或译作叙利亚)、利泛和利玛利的儿子以色列王比加来攻打耶路撒冷……」,再看第二节,这里之「以法莲」是以色列之另一名称。再看这章一遍:它全是关于以色列的。我国不少人用司可福圣经的(ScofieldBible),因此要指出在十七节前加进去之题目实在是不大合适的。他指出下面之经文是预言犹大将进攻别国,内文用当时之情景都在指出这个题目是不对的。进攻别国的是亚兰和以色列国(1~2节)不是犹大;而且色列于六十五年内「必然破坏,不再成为国民。」(8节)当时犹大王亚哈斯被亚兰和以色列二王联攻,后来知道这二王(亚兰和以色列)心要被灭(16节),心头大石才放下。因此整段信息对被困之亚哈斯都是一个安慰。十七节开始是直接向以色列王说的,「耶和华必使亚述三攻击你的日子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离开犹大以来,未曾有这样的日子。」换句话说,以色列自离开耶路撒冷以来,从未遇过的黑暗日子将要临到,而他们的仇敌正是亚述。我们都知道,被亚述灭的是以色列,不是犹大。虽然亚述也曾进攻犹大,但耶和华伸手干扰,犹大就免受以色列之灾祸。第八章继续讨论上一章的题目,就更显出这段之对象是以色列,不是犹大。看第四节:「大马色的财宝和撒玛利亚的掳物,必在亚述王面前搬了去。」还有第六节,说到那地的人「喜悦利泛和利玛利的儿子」,又怎可能是指犹太人!另参第七节。第八节清楚说亚述必会「冲入犹大」,这些话与弥迦书一章九节说的一样(请参本书对这节之解释),也把上面论及以色列的话与犹大的分别出来。第八章余下的就是亚兰与以色列再联手,欲压犹大,于是引进第九章。第八与九章中间的联系更显明是针对以色列而发。可惜这一段之翻译有点不清楚(注意八22中旁边有点之「他们必」这三个字,是原文没有的)。中译乃是「他们必被赶入乌黑的黑暗中」,应译作「乌黑的黑暗必被赶散。」(编者注:作者改译这节,似乎没多大根据,遍查各译本,没作如是译。他也认为七章二十二节应归入九章内;现姑且把它译出来,但读者要自行思想选择)第九章应如是读法:他们仰观上天,他们俯察下地,不料尽是艰难黑暗,和幽暗的痛苦。但乌黑的黑暗将要被赶散,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从前神使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视,末后却使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着荣耀。注意,这里所提及之「西布伦」、「拿弗他利」,和「加利利」均是指到以色列,不是犹大,后面又再重申这点(参8、9、10、12、14、21节)。第十章续论前面之预言,看其语气是多强烈:「耶和华的怒气还未消,他的手仍伸不缩。」(九12、17、21,十4)从五到三十四节,先知的话题转向亚述——那消灭以色列并威胁犹大的强国(11~12节),她至终一样要被消灭;这就引到十一、十二章,论及弥赛亚的国度,使被赶散的以色列人和「分散的犹太人」得以归回(十一12)。读完十二章就完了第一段;因为十三章开始就是讨论一个新的题目。重看七至十二章,知道那是主论以色列,而以耶和华之国度要降临万邦为结。一至六章则是主论犹大,也是以在天掌权之耶和华、万国之君为结,那是即将来临的千禧年国度的预言。我们不要忽略,七至十二章也有论到「耶和华的日子」(七18、20、21、23,十20、27,十一10、11,十二1、4)。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前六章论在「耶和华的日子」的犹大;后六章论在「耶和华的日子」的以色列。十三至二十三章这段之界限相当明朗,其主题是论列国之审判。除了二十二章「异象谷的默示」外,全是关乎邻近之外邦国家的——十三~十四27巴比伦之审判十四28~32非利士之审判十五~十六摩押之审判十七~十八大马色之审判十九~二十埃及之审判二十一1~10海旁旷野之默示二十一11、12以东之审判二十一13~17亚拉伯之审判二十二异象谷之默示二十三推罗之审判这段也有论「耶和华的日子」(十三6、9、13,十四3,十七4、7、9,十九16、18、19、21、23、24,二十6,二十二12、20、25,二十三15)。二十四至二十七章这段是论全世界在「耶和华的日子」下的情形。大多数解经家均同意这段是论天下万国的(注意二十四1、4、5、16、19、20、21,二十五6、7,二十六21,二十七1)。请特别注意以赛亚的话跟他在第六章所见之异象的关系——前段信息论犹大,然后是以色列,继论他邻近之列国,现在则扩散至全世界!而这四段信息都是关于「耶和华的日子」的(二十四21,二十五9,二十六1,二十七1、2、12、13)。二十八至三十三章这段之界限也很容易看出来,它们是关乎六个「祸哉」,都是关乎耶路撒冷。因为耶京永远都是神最重视之地。第一个「祸哉」(二十八章)虽是用「以法莲的酒徒」为起首,但这个只是用来警告犹大,第七节「就是这地的人」(比较十四节)也是同指犹大。最后一个「祸哉」是不提名地论到亚述,而其信息也是关乎耶路撒冷的。第五章论到耶京之六个「祸哉」,就与这里所说的遥遥相对。最蒙恩的岂也不是责任最重!六个「祸哉」如下:二十八以法莲之酒徒二十九1亚利伊勒之伪君子二十九15耶京之谋士三十反叛耶和华的人三十一不洁之联盟者三十三毁灭人的亚述「耶和华的日子」亦一再出现(三十八5,二十九18,三十23,二十一7)。三十四至三十五章这两章是本书前半部分之*,论到耶和华对列国之愤怒,和重建锡安(注意三十四章八节——「因耶和华有报仇之日,为锡安的争辩,有报应之年」)三十四章看来好像只是针对以东而发,其实以东只是一个代表。看这章是怎样开始的——「列国啊,要近前来听,众民哪,要侧耳而听,地和其上所充满的,世界和其中一切所出的,都应当听,因为耶和华向万国发忿恨……」以赛亚的预言不单包括了列国,也包括一切历史。在这一切可怖的审判之后,他向我们展示一幅平静又胜利之图画,亦即是三十五章所论神的国度。是在一切罪罚过后之恩典和荣耀;在三十四章我们乃是在大灾难中,三十五章则在千禧年国度里。以赛亚书主题的推展是多么清楚有力;前六章首论犹大,但经历第六章后的异象,以赛亚的视野渐渐开阔,终而达到世界列国!我们不妨再看这几十章圣经:前六章论犹大,后六章论十支派之以色列;十二至二十三章则论犹大国附近之列强;跟着的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七)便论到天下万国了。二十八至三十三章先知再论耶路撒冷之罪行;到最后三十四章,世界都在神的审判之下:然后三十五章则是千禧年。这样的程序岂不清楚之极!这也可说明本书不足七凑八搭的集体著作,而是由一个人写成的。历史补篇(三十六至三十九章)以赛亚书第一部分最后之四章是一段历史补编,我们不能详述,但希望读者能抓紧下面之史实。它们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连接点:前两章论亚述由强转弱时向犹大国之进攻;后两章论一个新兴强国——巴比伦,特重希西家之患病、痊愈,及与巴比伦之接触。因此这四章圣经明显就是一引言,说明前三十九章和后二十七章之历史关系:前半部是亚述的天下,而后半部则是巴比伦之天下。现在我们要综合上述之要点:一至四章耶和华的日子与犹大五至十二章耶和华的日子与以色列十三至廿三章十国之审判廿四至廿七章全世界之审判廿八至三十三章耶路撒冷之六个「祸哉」三十四至三十五章最后之愤怒与锡安重建三十六至三十九章引至后半部之历史补篇 旧约篇第七十四课以赛亚书之四题示:读四十至六十六章一遍,注意有关耶和华的「仆人」的经文,及一切有关神之经文。「我们常会说到人类的神圣历史,其实这类历史是不存在的。旧约只是亚伯拉罕家族的历史,亚伯拉罕之蒙召就成了亚当之被造和基督十字架之间的中心点。自亚当到亚伯拉罕中间的许多代,圣经只用十一章来记载。就在以色列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圣经若有提及外邦的国家,也是因为该国与以色列有直接的关系而已。神拣选了希伯来民族来作全世界的祝福媒介,只是以色列人自骄自傲才以为他们是神唯一所爱的吧了。」——罗拔·安德逊爵士前面三十九章已经看过了,后面二十七章又如何呢?它的组织也是有条不紊吗?不错,而且不单分段明朗,其结构也是顶突出的呢?下半部(四十到六十六章)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完备的信息。二十七章圣经就是一首诗,是弥赛亚之诗,重复出现之中心思想就是再来的基督、以色列的被赎,和万国最终之结局。这二十七章圣经是不能被分割的,它们合起来就构成了圣经中最长的一首弥赛亚之诗。二十七章圣经可分成三组,每组共九章,而其小结都是相同的:第一组是这样结尾:「耶和华说:恶人必不得平安」(四十八22)。第二组的结尾则是:「我的神说:恶人必不得平安」(五十七21)。第三组的是:「他们的虫是不死的,他们的火是不灭的,凡有血气的,都必憎恶他们。」(六十六24)这样分段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旧约中论及基督救赎最重要的经文是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这章圣经刚是在三组中的第二组,又是第二组中间的一章。换句话说,它就是这首弥赛亚诗的最中央部分;是神把他的羔羊放在最中央的部分。他是一切活动的中心点,是人类历史之焦点,也是大地的心脏。让我们把神的羊羔永远放在一切的焦点上吧。神的羔羊——基督是我们所有信仰、希望和爱的中心,不管是我们的传道、见证、思想、祷告,或读经也是一样,没有了基督,一切都是枉然。我们现要逐组看,因为每一组均有它特定的中心;第一组是耶和华之超越;第二组是耶和华的仆人;第三组是耶和华的挑战。先看第一组,中心点是耶和华的超越。作者层次分明阐述这思想:首二章(四十、四十一)作者论神之属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请特别注意下面重要之经文:四十12~18,四十一4、21~29等)。从四十二到四十五章,作者论耶和华救恩之超越(注意四十5~9、13~16,四十三1、3、10、11、12、25,四十五5~8、15~17、20~22等)。最后,四十六至四十八章则论耶和华审判的超越,主要是论神审判巴比伦及其偶像;重要经文如下:四十六5、9、10,四十七4,四十八12~14、20~22。现看第二组,其中心点在耶和华的「仆人」。在较早时这题目已略为涉及,这组则把它充份阐明。四十九到五十七章是论神拣选的国度以色列,而暗指到基督。自五十二章十三节起到五十三章尾,则是论神之羔羊基督。五十四至五十五章是以色列之复兴,和基督掌权。五十六和五十七章这组是以强烈之请求及重申应许作结尾。最后一组是五十八到六十六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挑战,可分作三小段:第一是向现今之伪善挑战(五十八、五十九章):然后是向以色列的复兴挑战(六十~六十五章)。最后一章是神重申其应许和警告。到现在为止,我们算是看过六十六章以赛亚书了,其中心信息是:「耶和华是独一的主宰,唯一的救赎主」。前半部之钥章是第六章,后半部则是五十三章。下面的表已说明全书大意。以赛亚书前后都与启示录第四、五章十分相似。启示录前五章之主题是羔羊在宝座上,第四章是宝座的启示,第五章就是羔羊坐在宝座上了,以赛亚书也是如此。前三十九章是论神坐在宝座上,他掌管万有;后二十七章则论羔羊坐在宝座上。两部分合起来,主题就是:耶和华是唯一的救赎。耶和华的仆人以赛亚先知论耶和华的仆人一题目,是极之详尽的。但有些地方可能会叫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作者写的「仆人」是指以色列国呢,还是指基督。我相信下面的解释会有些帮助。圣经学者均同意,每当先知讲或写的预言,他必是先指当时他生活的时代的情况而言。当然,圣经满了的都是等待应验的预言,但基本上说先知仍是以他所处之环境作根据的。作者在圣灵引导之下,就能写出针对当时之情景又能预指「将来要发生的事」的说话。这是圣灵工作的一个神迹。他所用的字并不是模棱两可的相士之言,在清楚明确的字句内,既能把当时之情景说清楚,又把将来的事解明,这不是奇迹是什么!由此观之,就无怪乎作者论到耶和华的「仆人」时,有的是指以色列,有的却是指基督了。我想其关键是:以色列虽多有软弱、不贞、失信,但她仍是基督的一个表记。她是神所拣选,特要作全人类救恩的媒介。这就是为什么作者有时用「仆人」来指到以色列国的原因(参四十九3)。但有四处地方先知是非常明确地把「仆人」个人化,使读者不会误以为作者是指到以色列国的,那就是四十二1~7,四十九5、6,五十4~10,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以赛亚书耶和华:最高之君王,唯一的救主灾难与审判(一~卅九)耶和华的日子与犹大(一~六)耶和华的日子与以色列(七~十二)邻国的审判(十三~廿三)万国的审判(廿四~廿七)耶京的六祸(廿八~卅三)最后之愤怒和锡安重建(卅四~卅五)第一部分之历史补遗(卅六~卅九)救赎与结局(四十~六十六)第一组耶和华的超越(四十~四十八)耶和华属性之超越(四十~四十一)耶和华救赎之超越(四十二~四十五)耶和华审判之超越(四十六~四十八)第二组耶和华的仆人(四十八~五十七)先以色列,后为基督(四十八~五十七)以色列复兴,基督掌权(五十四~五十五)呼唤与应许(五十六~五十七)第三组耶和华的挑战(五十八~六十六)对今世之伪善(五十八~五十九)对将来之大事(六十~六十五)挑战、应许、警告(六十六)先知的思想程序可能是这样:他对以色列国是耶和华的仆人的观念,是由以色列是神所拣选,特作全人类救恩之媒介而来。但以色列一直不忠于神,不断的反叛,失败,先知就慢慢的从一个有型之以色列而进到一个理想化的以色列。因此第二阶段之以色列国不再是当时在地上之以色列,而是一个理想化的以色列。当他对「仆人」一观念认识加深后,他那基于人的渴慕和圣灵引导的思想叫他觉得,就是理想化之以色列也不足以完全作耶和华的仆人。这时他就不再理想化,而是个人化,把「仆人」看作是一个人、一个作以色列之领导者——他就是神的羔羊耶稣基督。这就是作者由一个国度到一个理想国度,再进而看是一个人的「仆人」观念化之过程。读者可自行翻查新约中论到基督为神仆之有关经文,就更清楚了。第五十三章不少人均相信五十二章最后三节是应归入五十三章内,这样就更加完整。五十三章真是一篇奇异又宝贵的圣经。这个被圣灵感动之先知极强烈地把「耶和华的仆人」个人化,而焦点就是耶稣基督。小心的读者不可能误解它是指到以色列国的。当然,作者写这经文时,也有他当时实际根据的,如一些解经家指出,这章是指当时被掳异地之以色列国,但更完满的解释当然是指基督而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