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沧溟 第四章 和尚要去吃个席
作者:起司大魔王的小说      更新:2018-05-08

  和尚自然知道这孩子是姓江的,这孩子的命连着一个秘密,一个朝廷和江湖都想要的秘密。所以,他便不能再姓了江,索性便也不告诉这孩子自己的身世,给了个名字叫净尘,跟着和尚在道观里活了下来。打孩子能跑起,和尚便每日教他功夫,打坐扎马步自是不在话下,舞刀弄剑也成了小净尘每日的功课。净尘日日不辍,时间长了,竟然还比一般的孩子长的更好。

  六年时间飞一样的过去。成化十八年的时候,清明就有了个因缘要去金陵城吃个席面,顺带还能白吃白住几天。他看看满院子追着小黑跑的净尘,决定也把这个淘小子带上——总得见见世面,没得日后傻头傻脑的坠了他活阎王的名头。仔细算算,他这活阎王倒只得这么一个正经弟子,还是从小就养在身边的,断不可养成个傻子。

  师徒二人也没有什么要带的,一人一个包袱。临行前净尘把小黑牵去了大眼冯家里,走的时候依依不舍的对小黑说:“你在大眼叔这每天都有肉吃,不似跟着我和师父一般经常见不到荤腥,可不能为了口吃的就当这里比观里好上许多……虽然这里吃的确是比观里好上很多……可师父说,江湖中人最是要讲个道义,你跟了我们,也算是江湖中的狗,这道义,也是要讲的。”他停了停,摸着小黑的头又强调了一遍:“是一定要讲的!”

  小黑听罢他的教诲,马上挺了挺胸脯,一脸坚定的哼了一声,表明他要做一条有道义的江湖狗的决心。

  清明张了张嘴,忙拎着净尘的衣领把他拖走了。他刚才看见冯大眼的眼角抽了一下,再让这小子待下去,还不定说出什么混话来。

  说起这次吃席面的因缘,还得追回三年前。金陵城里有个姓赵的胖子,开了个小油坊,因为物美价廉,生意一直不错。做了几年,金陵城有名头的饭馆酒楼就都找他订油,生意做大了,自然要换个大点的铺面。于是就盘下了望湖街拐角的一个铺面,铺子对面就是白娘娘庙。赵老板开心的搬进了新铺子,然后倒霉的事就来了,那崭新的铺子今天这漏水,明天那漏水,补了东面西面漏,补好西面东面接着漏——好几次漏水还漏进了油桶,搞的他几个大生意都没法按时交货,赔出去不少,心疼的他人都瘦了三斤。后来也不知从哪里打听来城外道观里的和尚是个有本事的,半信半疑的摸到了清明这里来。

  当时清明看着抱着碗吃的心无旁骛的净尘,就接了这事儿,跟着他到了铺子里。

  其实到了那儿,清明打眼一看对面的白娘娘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是脑子又一转,想到人家可是要花银子的,他这来看一眼,说两句话就走,难免叫人生出“不值”的念头。清明是个出家人,凡事最是讲究一个因果,自是不想在赵老板这种下个恶因,便仔仔细细的绕着铺子走了两三圈,还认认真真里里外外的转了几转,最后才告诉赵老板,他这铺子是卖油的,门就冲着白娘娘庙,那白娘娘是个管水的神仙,卖油的铺子却是个要辅助火性的买卖,冲撞了白娘娘,能不给你点颜色看看吗?

  赵老板之前就觉得在道观里找和尚是件挺邪乎的事情,再看着清明转前转后的颇有高人的架势,就信了五分,这会听清明说的好像还挺有道理,忙问该如何破解。清明闯荡江湖这么些年,最拿手的就是看人;此时便也半垂着眼睑,做出一副高深的样子道:“却也不难,将门面南移六尺,避开娘娘锋芒便可。若施主有心,每月初一十五去给娘娘上柱香,求个相安无事亦是无妨。”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又是常年练武的,宽大的僧袍罩住了健硕的身板,袍子不多不少的空出来些恰到好处的空间,此时沉寂下来倒真有些佛法自在的飘逸感。赵老板顿时就把那剩下的五分信到了底。付了银子,招待和尚吃了顿好的又“大师”这“大师”那的叫的虔诚无比,还说来日一定再招待大师云云。清明酒足饭饱,又被一声声的“大师”叫的心里舒服,总觉得需要再干点什么才能对的起这一份虔诚的信任,于是又画了张图,指点着赵老板在自己后院布了个招财的风水局,才算是圆满了这份差事。

  自从移了铺子的门,赵老板的铺子再也没有漏过水,不但不漏水,三年来生意风生水起,就算偶尔碰见个灾年祸患的也能有如神助一般糊里糊涂的就躲避了过去,今年又在城南五福巷口开了分店,每日里银子哗啦啦的进来。赵老板是个念恩的商人,想起当日的那句“来日再行招待”,便又把清明请了过来。

  请大师自然不能是寻常的地方,定然要有排场有格调还要有新意。识味楼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金陵人说识味楼里有三宝。

  第一宝是楼里的掌柜钱自来,普通食材,他拿货价格比别人低一成;稀缺食材一样的价格他拿货比别人好一成;楼里的账本他能倒着背出来,平时上下打点迎来送往就没有不周全的地方。

  第二宝是大厨全有福,南来北往的菜,没有他不会的,寻常的萝卜在全大厨的锅里翻两下也能翻出人生果的味道。

  可真正让识味楼一座难求的却是第三宝——说书的方先生。

  这个方先生是个怪人,六年前来到识味楼要个说书的场子,就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他定,他来就说,不来就不说。第二,他说什么不说什么也要自己定。今天他想说关羽单刀赴会就绝对不说钟馗相送嫁妹。一旁的伙计听的直翻白眼,心里念叨着这位谱儿也忒大,真当识味楼是给他开的呢?谁想到掌柜的听他说完条件眼皮也没有抬一下就把事情拍了板——准了。

  后来证明钱掌柜的慧眼识珠,也证明方先生确是有任性的资本。他一肚子的故事传奇,只要开口,必是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他说的书多了三分活泼,两分幽默,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还总能恰到好处的穿插一些包袱进去,没多久,在识味楼里听方先生一场书,就成了一件顶有面子的风尚。

  什么事情一旦成了风尚就有了门槛——听方先生说书是要门贴的。

  方先生说书有他自己的规矩。

  地点,一定是在识味楼,时间要看天时,地利和他的心情,但必然提前半月会在识味楼门口贴预告,什么时间讲和讲什么,讲哪一段都会写清楚,与预告一起出来的还有门贴。每到此时,识味楼必会被挤的水泄不通。

  识味楼的位置有限,买到门贴的是少数,更多的是买不到的。可是这也阻止不了一颗想听故事的心,聪明的就会爬到识味楼周围的树上“蹭书”听,大家就有样学样,时间长了,大家一看识味楼周围的树便知道方先生是不是在说书。先前伙计还拿着杆去挑人,某天掌柜的发现此景,遂推出了树贴,又是一番供不应求,大家便更知道钱掌柜的是个雁过拔毛的厉害生意人。

  方先生所有的故事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当年江家的灭门惨案,民间给这案子起了个玄而又玄的名字——妖狐夜出。

  这案子当年闹的极为玄乎,一手掌控龙口造船厂的金陵江家,那可是百年的造船世家,当年三保下西洋的宝船就是出自江家之手。谁想一夜之间,下到粗使婆子,厮马洗衣的,上到老爷太太居然没有一个活口。官府自是派了人去查的,问到当晚可看见什么不寻常时,只附近一个人家的门子哆哆嗦嗦的说当晚见到成了精的狐媚子拖着尾巴往江家去了。

  这句话就似一锅滚油倒进了水里,翻起一片喧嚣。自古以来,狐狸精都是个让男人隐晦一笑,让女人咬牙切齿的所在,大家带着深怕午夜梦回之时,殒命精怪之手的恐惧和那些不为人说的窥探之意,将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故事在口口相传之中丰满起来,却是谁都不记得最初的样子了。

  当年官府循着杂乱的线索一条条查下去,却没有一条带他们走到凶案的真相。江家大富却非大贵,家中无人入朝为官,时间长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不作为的默认了妖精的说法。许是那案子太过凄惨,那些魂魄们怨气冲天,江家大宅毫无悬念的闹起了鬼。曾经有个和尚还带着一众弟子去给镇魂超度过。这和尚是宝华寺主持一目大师的大弟子,据说法力高深,有名的很——大家都以为这下太平了。结果和尚回去的第三天下起了雨,这声名赫赫的大师晚上起夜,脚下一滑,面朝下摔晕了过去,恰好脸摔进一个盆大的水洼里,就这样被一个小水洼淹的圆寂了。名和尚的死让江家的故事更加妖艳恐怖,自然,江家大宅里的鬼也就越闹越凶,连带着相邻的宅院也不安生,附近的地价一并跌了五六成。

  无论如何,江家惨案是没有个结果的。这等异闻没了结果,便好比半夜闻到肉香却吃不到,更勾的人那点跃跃欲试却又畏手畏脚的窥探欲膨胀到了极点。每当茶余饭后,这膨胀的窥探欲就左突右撞的发作开来。大家都不得其法,一番口舌后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憋闷的实在难捱。方先生的妖狐夜出讲的逻辑合理,人物生动,在民间众多版本中是可信度最高的一个。于是众人顿觉开朗——这可不就是给那烦闷憋屈的感觉找了个出口?听方先生讲妖狐夜出的故事就这样成了金陵城最炙手可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