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三章 晨露花茶
作者:海王波士顿的小说      更新:2022-05-24

  碧君拿着一个小碟子,在屋外向阳花田的花瓣上,一片一片鼓捣。

  “你这是在干什么?”

  “收集露水啊,听说清晨花瓣的露水,泡茶特别好,能提神明目。”

  “你这听谁说的?”

  “故事里都是这么说的。”

  这下孙若涵也不问了,再问下去,回答无非是《甄嬛传》之类的答案。不对,《甄嬛传》今年还没拍,那就是《还珠格格》了。

  古装故事总爱编一些奇奇怪怪的方子,什么无根之水煎药、朝露凝珠泡茶之类。

  所谓的无根之水,那些刚洗车就遇到大雨的车主最有发言权,车上的一层灰就足以证明它的卫生程度。露水倒是好一些,清晨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叶子上,沾不到太多灰,但说到底也就是冷凝的蒸馏水罢了。锅上烧点水,锅盖凑着,很快就是一杯。

  孙若涵没有多说什么,只要碧君有兴致,蒸馏水泡茶也是高雅的事。

  夏日的太阳爬的很快,烈日下,露水转瞬就蒸发了。最终,碧君也就采了小半杯的露水,带着颇为自得的满意,她捧着杯子进了屋。小心地用酒精灯加热后,她从店里的茶叶罐中取了些花茶叶。

  端着杯子坐到窗边,啜饮一口。

  “感觉怎么样?”

  “好像,有点甜,还有点花香的味道。”碧君不确定道。说着又喝了一口,努力的品了品,“是花香,挺好喝的”

  “那挺好,算是值得半个小时的功夫。”

  “嗯。”被大厨如此肯定了,碧君的心里有些欣喜。半杯茶不够两口,杯子里就干了,她想着下次再采一些,给孙若涵也尝尝。

  自己动手辛苦得到的东西,总会有些不同的味道。

  碧君用的花茶本就是绿茶和茉莉调成的,有花香是理所当然的。孙若涵没有煞风景地点出这件事,她高兴就好,文人雅客的事,他这个厨子就不要多嘴了。

  “明天要考试了,感觉怎么样?”

  “还行,不过今天不打算看书了,出去逛逛吧。”

  “有哪里想去吗?”

  碧君想了想,一拍手,“对了,今天去烧香吧,保佑明天考试成功。”

  临时抱佛脚,这大概是个贬义词,不过苏城的百姓也大多如此,生病了、考试了,都是临有事了才去寺庙、道观里拜上一拜,平时大约是想不起来的。苏城的菩萨和神仙或许也是习惯了,受这芸芸众生的香火,便是成不了事,也能赐个心安。

  “可以啊。”孙若涵随意道,当即做出闭店一天的决定,“去哪里,西园?灵岩山寺?”

  听他提到灵岩山寺,碧君又想到了上次灵岩山后山的爬山之路,总觉得这提议有些不单纯。虽然心里也不排斥,但终归有些羞意。

  “就去玄妙观吧。”

  这么说了,孙若涵也没有提出异议的想法。烧支香求安心,菩萨也好,神仙也好,烧给谁都一样。说是求神拜佛,其实拜的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已经尽力”的借口。

  玄妙观位于古城中心,是姑苏城的地标之一。玄妙二字出自《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说。

  姑苏城的道教历史颇长,在汉代就有道士的记载。汉武帝时,在如今玄妙观的位置,由道士主持修建了皇家神明通天台。至此,这里成了姑苏城道教活动的中心。

  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真庆道院建立,后在一千六百多年中,因为各种原因多次改名,太一宫、开元宫、天庆观,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终改为玄妙观之名沿用至今。

  与寺庙里泥塑的菩萨不同,道教的神仙很懂得“与民同乐”。

  在这座城市里,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每年都会下凡一次沾沾人气的,于是有了“轧神仙”庙会的风俗。而玄妙观也是如此,三清殿前的广场曾经是各种小吃摊、泥人、戏偶的天下,在元始、灵宝、道德三位道教天尊的眼前,便是最热闹的市井文化。直至近几年的大整治,修缮了绿化环境,也赶走了摊贩,但人们还是愿意来逛逛。

  逛逛玄妙观,逛逛玄妙观前的这条“观前街”。

  若是在十年后,无论是新区、园区、相城、吴中,都有各自的核心商圈,有的还不止一个。但在这个时候,市中心的观前街依然是苏城最大的CBD。

  这里除了林立的服装饰品店、珠宝银楼之外,就是各类美食了。采芝斋的糖果特产,黄天源的糕点,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新聚丰等老字号酒楼鳞次栉比,此外就是梅花糕、海棠糕、生煎馒头、绉纱汤包等等街边小店、小摊的天下。

  因为不是周末,今天观前街的游人不算太多。街上多是些外地游客,还有就是手拉手的情侣了。

  手拉手啊——碧君暗暗想到,平时不注意也就算了,因为爬灵岩山的那几次牵手,让她不由生出这样的心思,不由泛起怪怪的感觉。有些事情只要打破第一次,大概就是顺其自然了。若是孙若涵此时不经意地来拉她,她该怎么做呢?

  碧君有些犹豫,想来顺其自然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当然,主动是绝不可能的。

  这么想着的她隐隐瞥了一眼孙若涵,却见他背着手,踱着步。神态悠闲,毫不做作。所以自己只是在跟空气纠结吗?突然觉得好气人的样子。什么呀,好像自己很稀罕似的。

  恍恍惚惚的走了一阵,突然,碧君的手被抓住了,让她立马醒了神。

  “已经到了,你还要往哪里走?”

  “啊?哦。”

  碧君止住了继续向前的脚步,抬头是金字红底的牌匾。飞檐的屋顶、红漆的立柱、属于宗教明黄的围墙。显然玄妙观已经到了。

  自己竟然走神了,真是的,在想什么啊。她偷偷看了一眼孙若涵,见他似乎并没注意,不禁松了口气。

  入了观门,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观内殿宇七座,向前望去便是主殿三清殿。孙若涵的手不知是否有意,在牵上之后就再也没有放下。

  又是这样顺其自然的……碧君在心里暗暗嘀咕,但其实并不排斥,反而露出了笑意。

  孙若涵这样的“狡猾”让她有些开心。

  玄妙观历经一千六百多年,几经损毁、几经修复,名物古迹很多,有象征四海归一的四海亭,象征八荒六合的六合亭,五代时期的古井,还有台湾无极三清总道院赠送的重达一吨的“独角神牛”。一对神牛,台湾、苏州各一只,象征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期待和平归一。但要说镇观名物,非三清殿中的石刻“老君像”莫属。

  玄妙观中的老君像,其画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碑上的题字是唐玄宗的御赞,又由颜鲁公颜真卿代书,宋代石刻家张允迪摹刻,经手的四人,每一位都是鼎鼎的人物,所以这块碑又被称为“四绝碑”,毫无疑问的国宝级文物,但它只是不显眼地立在三清殿的一角,少有人关注。

  来烧香拜神的人,满心都是所求之事,大约也不会对所谓的“文物”感兴趣。而来往的游人,只关心自己的照相机镜头能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录,既然神灵的大殿不方便拍照,不能发微博、不能发朋友圈,那自然懒得投去宝贵的视线。

  所以石碑上的老君只是一指问天,咧着嘴哈哈的笑着世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了,似乎都没变过。

  碧君和孙若涵当然也是这样的俗人,他们并没有进三清殿。求考试好成绩,求到三清祖师大概是有些“越级”了,恐怕是不会理会的。道教的神仙总是很周到,想求神仙,总有对应的神位来接待。福禄寿三星,就把大多数人所求所愿给包圆了。

  当然,说到考试,要拜的自然是位于广场东侧,供奉文昌帝君(文曲星君)、孔圣人和朱熹的文昌殿了。

  正在这时,一个举着小旗子,带着“小蜜蜂”的年轻女孩,领着一群不成队列、三三两两走着的游客来到了中庭。这显然是导游带着的旅行团了。

  “各位,我们现在来到的玄妙观,位于姑苏城的正中心。待会儿进三清殿,大家会看见大殿的匾额上写着‘圆妙观’三个字,并不是给大家带错了地方。”女孩说着,游客也捧场地笑了几声,“‘玄’改‘圆’是在清朝,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而这块牌匾也是康熙御笔亲书的。说起这玄妙观有十八景……”

  导游带着游客渐渐走远,碧君的视线随着望去,有些羡慕,也有些紧张。

  “大概会很忙吧。”

  “诶?”碧君望向突然出声的孙若涵。

  “经常要四处跑,日晒雨淋,很难再有自己的时间。有时会遇到一些难办的游客,有时会遇到一些难办的事、难办的人,这些都需要自己去解决。”孙若涵的眼睛盯着她,灼灼的视线,让碧君下意识的要逃避,但心中的倔强又让她忍着,“这些事情,你都准备好了吗?”

  碧君没有回答。

  她准备好了吗?这种事若是轻易能够明白,她今天又何须来烧香。

  年轻的导游,和她差不多的岁数,自信的微笑着迎领游客走向远方。

  自己也能那样自信,面对一位位他乡的游客介绍自己的故乡吗?那短短几天的接触,也许就是这些游客对这座城市所有的印象。那么她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这座城市,她真的有这样的资格吗?

  “呐,”孙若涵打断了碧君的沉默,“你看那块石碑,知道是什么吗?”

  孙若涵指的是三清殿前广场台阶旁的一块石碑,高二丈(6.5米),宽八尺(2.5米),整个石碑上却空无一字。

  “无字碑,这个我知道。”碧君想了想便开口:“元朝时忽必烈崇道,曾与玄妙观里一些高道私交很好。明灭元后,朱元璋为了清理元代的影响,在玄妙观设置道纪司,没收了五十顷香火田入皇庄。道纪司找了浙东名仕方孝孺,刻《清理道教碑》以纪此事。”

  这块碑,正是面前的这块无字碑。碧君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建文帝夺得皇位,称永乐帝。他命当时已经是翰林侍讲学士的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身穿麻衣上殿,面对朱棣诛九族的威胁宁死不从,称‘宁诛十族,不写诏书’。然后,气急的朱棣竟真的下令诛其十族。”

  株连九族已经是恶法,但就算这恶法,也没有十族的规定。朱棣随性将方孝孺的学生、门人、朋友都列入这第十族,仅为一纸诏书,诛杀了873人,流放了数千人。

  方孝孺忤逆皇权而死,他生前的著书、信笺、碑刻自然都不能留下,烧书、砸碑在多处上演。

  但是苏城的百姓不认可,一个文人的坚持从不该是获罪的理由。在当时的环境下,自然没人能保下那块碑,但数名苏城的石匠在一夜之间抹去了碑上的文字,成了一块无字碑。

  从那天起,玄妙观有一块镇海石碑的说法就流传开。每当外人问起,便说这是镇压海眼的神石,神石若倒,则海水倾覆大地。但只有苏城人自己知道这块石头是什么,它不是《清理道教碑》,而是一介书生为了自己的坚持,在皇权的屠刀下发出的最后一个声音。

  方孝孺很傻?当然傻,为了一张诏书,他不但牺牲了自己,还连累了数以千计的亲人、朋友,朱棣依然登基了,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永乐大帝。

  但是每一位华夏子民,若是没有这风骨,没有这坚持,又怎会在五千年中一代代传承下来?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早已成了云烟,唯有炎黄的子孙,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磕磕碰碰将文明的火种延续了五千年。

  华夏的子民并非不败,在五千年中我们的先祖失败过无数次,被屠戮、被奴役,被看作下等民、两脚羊,但是一次次的失败后,却总有从不屈服的人站起来,永远恪守着自己的信仰。

  传说不周山倒,天倾之时,女娲斩鳌足以擎天。在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一次次面对天倾之时,也正是有这一位位不惧强权、不惧牺牲的人化身鳌足,扛起了华夏的脊梁,我们才走到了今天。

  这块石碑,是苏城人为方孝孺、为过去那些不畏强权不惧生死的一位位无名者保留下来的衣冠冢。

  这也是我们无法不热爱这片土地的原因。

  “你看,你说的不是很好吗?”孙若涵拉着始终没有放开的碧君的手,让她抚摸那块无字碑。“你喜欢这座城市吗?”

  “当然!”这是她的故乡,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让她喜爱。

  “那么,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你既然喜欢它,就应该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喜欢它,因为这座城市不会让任何人失望。而你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姑苏,告诉他们你心中的故乡。”

  爱河始终在心里,而你我都是桥,引渡他人走过这条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