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河之北 第二十四章 头版
作者:民生综治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二十四章

  头版

  罗山水库的鱼确实鲜美,孙安徽心里想,下次也要请老领导过来也尝尝,一来让老领导散散心,二是让老领导看看望峰镇这两年是出了不少亮点,怎么也是我谢集区的。孙书记盘算着,难怪余保辉要来吃鱼,原来是来到罗山村了解情况的,赵大海还真是有眼力,韩文中这次都折腾到八公区了,给老子脸上争光了。

  张兴亮这次回来上坟,可小心多了,上次因为上坟差点引起山火,让张兴亮心有余悸,就算没烧了起来,让人知道上坟都差点烧了山,传出去,不是让人看笑掉牙吗,以后还怎么在单位混,领导会怎么看你,办事不稳,以后还敢提拔你吗。张兴亮中午就在山脚下的堂弟家吃了饭,发现桌子上摆了几个黄绿的果子,香喷喷的,一问原来是木瓜,还是自家山上种的,张兴亮是知道这后山上是啥都种不出来的,感到很有意思,仔细一问,才知道罗山村这事,张兴亮感到很好奇,吃过饭就上山看看,研究了一番,才弄明白整个开渠引水、防火浇树、炸石挖塘、养鱼铺路环环相接的做法,大为感叹,实在是妙,此人可以说是奇思妙想、点石成金。变荒山为果林不说,更是让乡民获利甚远,尤其是这个“远”,这可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张兴亮提出要去见见这个小韩书记,堂弟带着他就去,转了一圈,终于在防空洞里找到韩文中。

  韩文中正在交代大家,这批木瓜是第一批,搬运一定要小心,不能破了品相,木瓜一旦破皮,很快就会烂掉。这时候听到有人找自己,韩文中仔细看了看,不认识,但是来人穿着、气度一看也是个体制内的,可能还是个官。韩文中以为也是其他镇上一样来参观的,把情况介绍了下。张兴亮看着这韩书记很面熟,仔细一看,不是上次帮自己扑火的那小子吗,黑了许多,也瘦了点,难怪自己没看出来,但是那一米八的个子,带着眼镜,斯斯文文,三七分头一直就没变呢。自己在体制内上这么多年,工作上养成的职业敏感,认人的本事那是必须要有的,没错,就是他。

  “韩支书,你还记得我不?”上次帮自己救火还弄破了衣服,张兴亮对着小子印象是不错的。

  韩文中又仔细大量一下,实在想不起来,只好老实回答,“对不起,真是想不起来了,见谅,见谅。”

  张兴亮哈哈一笑,“上次要不是你帮我救火,估计罗山村这些木瓜肯定是种不起来的,这山早就被烧光了。”

  韩文中恍然大悟,原来是你啊,也是哈哈一笑,“这话严重了,要不是你这烧了一把火,我还想不起来怎么防火、怎么利用这荒山呢。”韩文中心里想,听来人说话的语气,也像是个干部,他能这么说话,自己怎么也要给别人留点面子,总不能见面就揭人家的短,太不会做人了吧。

  “说到底,还是要感谢你呢!一把火烧出了个好主意出来。”确实也是因为这把火,让韩文中开始重视山林,才仔仔细细思考了很久,整出这一套方案。

  张兴亮挺了挺高兴,这小子会说话啊,给自己留了面子,又捧了自己一把,“还是你一心为民,殚思竭虑,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因地制宜,点石成金吗!”

  韩文中一听来人说这话,口气很大嘛,又暗暗的大量了一下来人,就是区里的孙书记上次陪八公区的余区长来,也不敢这样给自己定调子吗,说话间语气不觉谨慎了很多。

  张兴亮兴致勃勃的从防空洞内的储存基地,到蔬菜交易市场整个转了一圈,听取了韩文中的介绍,还特意问了木瓜的,蔬菜的集散,菜农的积极性几个问题。

  韩文字心里直犯嘀咕,但是还是老老实实介绍清楚,此人来头不小啊,问的问题的都很官方,很有深度。

  临走的时候,张兴亮给韩文中留了个地址,很客气的邀请韩文中,“老嫂子一直想感谢你呢,以后有机会去了省城一定要来家里吃个饭,认认门。”

  韩文中等张兴亮走了,看看手里的纸条:庐州市蜀山区长江路皖省农业大学家属楼张兴亮。韩文中心里想,原来是农大的老师,难怪这么在意咱着穷山里的木瓜和蔬菜呢。

  韩文中想错了,张兴亮不是农大的教师,她的妻子是的。

  韩妈的脸笑开了花,这下终于盼到了程老师,亲热的不得了,那简直就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女儿。赶忙请人打电话人叫大闺女、大女婿,二闺女、二女婿统统回来,立刻、马上。吓的两个闺女和女婿又是鸡飞狗跳一样的往家里赶,深怕家里又出了啥大事。

  韩妈拉住程老师的手,压根就没放过,问的跟程妈审判韩小四时一样的话,二闺女赶紧提醒老妈,“妈,我给你帮忙,赶紧烧饭。”程妈这才依依不舍,临了还不忘说一句,“闺女啊,放心吧,咱家四毛从小就是好脾气,不会欺负你的。”

  韩文中心里叫苦,这都忘了多少年前的小名了,今天怎么突然冒出去了,妈啊,你真是我的亲妈。

  程老师咬着嘴唇,心里可得意了,韩四毛啊,韩四毛,看你以后还敢叫我程三妹!

  一九九四年元旦,皖省日报头版发表署名为兴亮的专题报道,并配发皖省省委宣传部评论,标题是“昔有小岗天下先,今日罗山智发展”。

  报道中详细介绍了煤城市望峰镇罗山村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发展变化,肯定了以韩文中为核心的罗山村基层干部,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小岗村为学习榜样,从罗山村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新发展思路,胸怀群众、一心为民,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服务落在实处的先进事迹。对罗山村拓展思维,综合利用资源、变荒山为青山、为农民谋长远之利的做法提出了赞扬。并号召,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形势下,广大农村干部要借鉴罗山村的做法,以实际来学习小岗村,一是要“智“,二是要”远“,转变思维、改革创新,不断开拓、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的方向。

  罗建业看完这篇报道,皱眉沉思了会,叫来秘书,“小李,去问问怎么回事。”用手指点点桌子上的报纸。

  李业华什么话都没说,看了一眼,是今天的皖省日报,便慢慢把门带上,转身就出去了。李业华不需要问,领导让你问问,就是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什么事情?就是点的那张报纸,报纸上这么多文章,要是你看不明白领导要查哪一条,那就说明你没这个眼力,不适合给领导做秘书。罗建业的秘书,是随便能当上的?

  快下班的时候,李业华看到罗书记不忙了,才过去拿起热水瓶,给罗建业添了杯水,罗建业摘下眼镜,揉了揉头,李业华也不说话,站的直挺挺的,罗建业拿起一只烟,李业华迅速掏出打火机,给罗书记点上,这才张口,

  “罗书记,这篇文章是宣传部的一名叫张兴亮的干事在回家上坟的时候,对罗山村这几年的变化感到吃惊,经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出来的,张副部长和王部长都审核过,蒋书记是点过头的。”李业华想了想,又补充道,“张兴亮家虽然在庐州,但是祖籍是煤城罗山村的。”

  这里面包含几条信息,一,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张兴亮回乡上坟,偶然发现的,这篇报道就事论事,背后没有人指使。二,这篇报道的刊登是符合手续的,主管的张副部长和王部长审核,分管宣传口的蒋至永副书记点头的。皖省日报的新年首刊,那是随便能发的?没有主要领导的点头,谁敢?三,这篇文章是经过实地考察,而且进行了大量走访,是实事求是,站的住脚的。

  罗建业点点头,抽自己的烟,没有问李业华是怎么打听出来的,也不需要问,作为领导身边的秘书,这点小事都弄不清楚,那就是不合格,不称职!

  领导的秘书,就要明白领导怀中所想,心中所虑,该听到的要适当的向领导汇报,不该知道的就当从没听过。而且,要有自己的人脉,自己的手段,自己的耳目,在合适的时候,要向领导准确、及时的其他必要、准确的信息、资料。

  罗建业想了想,扔了一根眼给李业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李业华坐下,点烟。领导让你抽,你就抽;让你坐,你就坐。不要磨磨唧唧,罗建业的脾气他清楚。

  “小李,看看星期天有没有什么安排。”

  “上午有一个老干部茶话会,中午要出席一个投资商的招待宴会,下午没有安排。”李业华不用看,就把日程汇报出来。

  罗建业想了想,“都推了”。说完,罗建业把烟屁股按在烟灰缸里。

  李业华起身,把烟灰缸拿出去洗,马上准备星期天的安排。

  领导说都推了,那就是,要准备出去,去哪,这不是自己问的事,就算李业华心里很清楚,罗书记这是要下去亲自看看。

  等把送罗书记回家,李业华打了个电话。

  朱老板正在喝酒,一看是李秘书的电话,马上站起身来,大手一挥,一桌人看到老朱平日弥勒佛一样的眯眼笑的圆脸上,少有的这么严肃的表情,都不吭声了。

  老朱拿着大哥大进了卫生间,把门关上,

  “老朱,又要麻烦你了,周末可能要用车,老规矩。谢谢啊。”

  “李主任,您太客气了,应该的,应该的,一定照办。”老朱一脸的讪笑,等李业华说完了,赶紧在李业华挂电话前插了一句,“李主任,大蜀山下开了个鱼庄,哪天有空,我去接您尝尝鲜?”

  挂了电话,朱老板心里想着,李秘书想用车,别人排队都排不上,能给自己打电话,那是抬举自己。李主任说麻烦,那是跟自己客气,李主任能跟自己客气,自己可不能不长眼,没轻没重的。再说了,要是李主任自己用车,也不会用我的啊。那是谁用?肯定是有人要微服私访了!这可不是自己要想的,想都不要,万一哪天喝醉了,嘴里跑火车….,老朱吓了一身冷汗,狠下心来,以后这酒可要控制住了。

  挂了电话,朱老板立刻下楼把司机叫过来,“老张,马上把那辆车况检查一下,油加满,从里倒外刷干净,这几天给老子看好了,谁都不准摸一下。再找会计领五百块钱,二百块油票,装在信封里。随时待命。”停了一下,“不用了。事办好就回去吧。”老朱心里想着,还车还得自己送过去才放心。

  大厅进来一群人,门一开,一股冷风吹的老朱一哆嗦,脑子一想,马上又把司机叫回来,“明天叫会计去买两件羊绒大衣,要深色的,两箱茅台,四条中华,放在后备箱里。”

  驾驶员出门的时候,莫名其妙,朱老板今天怎么这么啰嗦,那车自从买来,朱老板自己都不开,像个宝贝一样的供着,平时还是开着旧车,公司谁不知道啊,谁还敢摸你的啊。车里这么暖和,还买大衣干啥?

  孙安徽看着桌子上的报纸,头都大了,娘的,这个韩文中,老子就吃你两条鱼,你他娘就给老子的屁股捅到天上去了!这皖省日报是什么,是个人都明白!而且还是新年首刊、头版。这代表着皖省的政治动向啊。那小岗村是什么,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里程碑啊,中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打破大锅饭的先驱!标题居然用罗山村和小岗村比较,这意味着什么!这不是要了老子的命吗。

  孙书记在办公室走来走去,从政这么多年,就没遇到这样的事,你让他如何坐的住!

  刚抽了几口的烟,又掐灭了,走了几步,又点起一根。

  能做到百万人口级城市下面大区的一把手,孙安徽当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上了省报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这事来的太突然,孙安徽却是心惊肉跳,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韩文中你小子,折腾来折腾去,这下可是把老子从头到尾捅个透心凉。从防空洞,到种木瓜,再到开鱼塘,想到养鱼,孙安徽脑子一闪,余保辉上次突然想起来吃鱼,到罗山村!韩文中这小子居然捅到皖省日报去了,难道有天大的背景不成?上次余保辉特意去罗山村,莫非得到了什么风?这老余也太不仗义了,老子眼皮底下藏了这么个孙悟空,椅子差点都被掀了,你也不跟老子透个气。

  孙安徽左思右想,犹豫很久,拿起电话。

  余保辉刚开完全区九个乡镇负责人的会回来,在会上专门指示,要认真学习罗山村的经验,不仅仅把小王庄作为试点,而且要全区几个乡镇都要推广这样的工作思路,要深入研究本乡、本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并且强调,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实践,深化改革,落到实处。

  余保辉才拿起今天的报纸,孙安徽的电话就来了,“老余啊,周末有空吗,咱们那几个党校老同学可是好久没见了,我来约上,一起聚一聚?

  余保辉放下电话,想了想,这么多年,孙安徽也没想起来叫上党校的老同学聚会,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来聚一聚了,怕是有事要找到我了,正好要找他商量瓷器厂门口的那条烂路。

  瓷器厂位于八公区界内,紧靠一条铁路,这铁路就是通向江淮化工厂的专线,铁路南边是八公区,北边就是谢集区,就在程文娜家所在的老猫洞的山脚下,紧靠着连接八公区和谢集区的主路旁边,从瓷器厂门口有一条辅路也通向江淮化工厂,江淮化工厂的重车常年累月进去,压的辅路破损不堪,主路也是饱受其害,两区一直打算修条高标准的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谈不拢,拖了一年多了。八公区苦不堪言,皖淮化工厂是你谢集区的,但是把我八公区连累不清。余保辉上任以来,做了几次努力,但是效果甚微。余保辉也是窝火,瓷器厂旁边就是煤城最大的八公山水泥厂,重车要比你江淮化工厂的多几倍,但就是不经过人家谢集区。

  没有谈的条件,能不窝火吗!

  余保辉刚拿起报纸,看到头版的那条报道,立刻严肃起来,重新审视刚才那个电话,孙安徽啊,你小子,偷偷摸摸放了这么大一颗卫星,难怪要聚一聚呢。

  煤城市委会议室里,市委书记宋啸林眉头紧锁,其他市领导也都不敢做声,这个会开的太沉闷了,上面是什么意思,突然把煤城送到了浪尖上。

  宋书记能不皱眉头吗!煤城,煤城,明明是个煤矿为主的城市,皖省重镇,华东六省一市能源基地,传统重工业城市,却在新年首刊、头版上赞扬煤城一个村的农业发展有思路。

  简直就是打脸一样的讽刺!

  这是在对煤城煤矿、工业不满意?还是这几年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速度放慢了?还是对我这个班长的领导、指挥经济建设的能力有质疑?

  市长沈玉泉当然能理解宋书记的心思,能上党报的首刊自是好事,当然是肯定了煤城在积极探索农业发展上的做法,但是摸不透上面的意思,能不忧心吗,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啊。

  望峰镇,刘清河和赵大海沉默了半天,各抽各的烟,自从上次治理抛洒污染,望峰镇上了一次报纸,这样的报纸,刘清河不介意能多上几次。但是没想到上了桌子上,皖省日报这份报纸,而且是这个位置。两个人没有一分喜悦,倒有九分担忧,知道这是好事,但是谁敢说这样的好事,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道理能不懂吗,望峰镇从此就要放在放大镜下面,谁敢说镇上没有什么娄子被人捅出来,也因此被放大!

  怕就怕在,本想露个脸,结果露个屁股!

  刘清河把烟盒递给找大海,“老赵,马上开个会,把镇里的要紧的事情都捋一边,该落实的马上落实,有问题的立刻解决。”停了停,接着又说,“近期所有的工作都要送到我这里来过目。”

  赵大海点点头,“就这样办,刘书记,现在稳定压倒一切。”

  刘清河给赵大海点火,“明天我俩去区里汇报一下工作,年底就要到了嘛。”

  赵大海也没注意到,刘清河很少给自己点烟的,赵大海明白,刘书记这是借着年底汇报工去探探区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