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河之北 第二十五章 嘉树
作者:民生综治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二十五章

  嘉树

  韩文中也是蒙了,感情这张兴亮是个记者啊,怎么给老子捅个这么大的事出来,老子一点心理准备都没啊,而且我也不知道你是记者,还是发到省里头一份的报纸上,根本没机会向镇里汇报这事,一点准备都没有,镇里头会怎么想我?

  心里虽然少不了兴奋,毕竟上了省报,而且有几份自豪,咱罗山村露了回脸,自己的做法也得到肯定,自然得意。但是更多的还是担忧。人怕出名猪怕壮,打出头鸟,连罗山村的老农民都知道这样的理,自己能不知道嘛?

  韩文中在村里满打满算也就两年半的时间,一直在基层工作,一时间,那里能承受的了这突如而来的压力。就连刘清河、孙安徽现在都是战战兢兢,别说是他一个小小的村官!

  韩文中在镇里的年底汇报中,强调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基层干部的集体努力下,罗山村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几项措施也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大量的不足,但是正在积极着手解决下一步的问题,强调要继续坚持贯彻镇党委、镇政府的指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齐心协力,加快罗山村的建设。同时,韩文中还高度肯定和赞扬了王昌盛、鲍继宽等几位村干部,尤其是何彰张书记,不但积极谋划,而且深入一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会后,王昌盛骂了韩文中一句,“尽整些虚屁,自己干的事,老是提俺们几个干啥?”

  到了家门口,王昌盛照例一嗓子,“老婆子,把鱼杀了,再去逮只鸡,让罗秃子去把老鲍叫来,尝尝小何书记带的酒。”

  王老婆子闷声去抓鸡去了,上次琢磨了半天黄历,一件没对上,原来黄历不准了,干脆不看了。

  罗建业不得不谨慎,到了他这个身份和周围的环境,哪怕一点小事,都要仔细考虑,尤其是牵涉到一些方向性的提法,必须要敏感,如果有一点疏忽,恐怕就成了万丈深渊。这事来的蹊跷啊,在新年首刊的头版登出来,而且还把罗山村提到了一个和小岗村一样的政治高度,怎么能不慎重。而且自己一点也没听到风声,虽然宣传口是蒋书记分管的,但是这样的事情,跟自己通个气,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不通气,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次牵涉到的是罗山村,虽然自己很少回去,而且每次回去都是很低调,用的都是私车,车子也从来不进村,罗山村知道自己的没几个,但是现在的工作环境,身边的人都是知道的。也不可能不知道,连领导的家乡在哪都不知道,那你在机关里也是混到头了。

  王书记马上要到站了,但是他的年龄卡在线里面,在干一届也是有可能,盯着这位置的人不少,自己倒也是有机会再进一步的,这个时候有人打出“今日罗山村”这个口号,难道有人坐不住了?罗山村是自己的根,就算一辈子不回去,这也是跑不了的事实。

  一旦把罗山村放到风口浪尖上来,出了问题,就会被放大,成为焦点,保不准有人等着找出点问题,做出些文章。

  自己这么多年,从来没为家乡做一点事,想到这里,罗建业很是愧疚,连唯一的堂弟,也没拉过一把,这时候还要因这么多顾虑,更要撇开老家。

  但是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么多年养成的慎思和坚忍,让罗建业的眉头凝成一个川字,透漏出肃杀的坚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让自己路走的更远,多发挥些热量,必须要善“利”这个器。更要先善自己这个”身”。

  “建国,小李陪着我就行了。”罗建业拍拍身上的雪,看着山上的雪景。

  “恩,吃过饭再走,小二子的对象也带回来了。”罗建国知道这是不需要自己陪,但是小二子要办喜事了,先把事情跟建业打个招呼。

  罗建国点了点头,意思是知道了。小二子办喜事,自己肯定是不方便回来参加的,自己要是来了,那是要添出不知道多少麻烦事,但是今天叫他把对象带回来,算是提前道个喜,这点礼数不能缺了建国的,要给建国撑个脸面,给罗家人撑个脸面。

  罗建国一个人溜达到鱼塘边,雪越下越大,前面有个亭子,罗建国进去拍拍雪,抬头看了看,上面挂了一副匾,“嘉树亭。”

  水面尚未结冰,雪入水中即化,却又不沉,慢慢堆成一层雪水,茫茫飞雪,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苍生如鱼肉,罗建业的面容比寒风还要冷峻,浑然不顾亭外漫天大雪、白云苍狗,只是琢磨着那三个字。

  “你干啥的,下个大雪跑这里弄啥子?”一个老汉裹着军大衣,离老远就吆喝起来,接着就是几声狂吠的狗叫。

  “老人家,我是来走亲戚的,在屋里闷的慌,出来逛逛。”罗建业递了一支烟过去。

  老汉听这人口音也像本地的,相貌也端正,像个正经人,递过来的还是带屁股的好烟,也就没说啥,“下雪天地滑,别往鱼塘那边去,可别掉下去了,水深着呢。俺村这鱼塘开起来,还从没淹过人,别跟俺村找麻烦。”

  “哦,为啥没淹过人呢?这水库这么大,能看的过来?”罗建业用大衣挡着风给老汉点火,自己也点了一根。

  “咋能这样说话,盼着俺村淹到人哪”老汉不高兴了,但是也知道人家没恶意,“你自己瞅瞅,这周围都围着栅栏,拉上铁丝,天天都有人看着,还养了几条大狼狗。”

  罗建业哈哈一笑,这狗倒是个办法。

  “小韩书记可是指着鼻子骂那些干部,要是淹到一个娃,就把全村的干部抓起来。谁敢招惹他啊。”老汉缩着脖子回屋里去,外面太冷了,“别往鱼塘里面去啊,狗咬莫怪,小韩书记在喇叭里都说了,咬到往里钻的人不犯法。”老汉边走别嘟哝,“咬了也是白咬。”

  罗建业大笑,狗咬莫怪,这话都放出去了,谁还不长眼,没事敢闯这鱼塘。这个韩,损招太多了。

  李业华两腿都是泥,披着一身雪回来了,先给罗书记把后背上的雪拍了,不啃声,陪着罗书记看着亭外。

  罗书记把烟盒递给李业华,“都看了?”

  李业华没有点烟,罗书记没抽呢,听了罗书记问,这才开口,“山上都去了,水渠、水窖属实,水道便利,木瓜树不是才栽的,踹不动,新苗有年把,成树也有几年。村里的新修的煤渣路不沾泥,蔬菜市场里约有四十户商,防空洞里进不去,但是能看到进出货。”李业华停了下,“罗山村每户分六条鱼,二大四小。”想了想,又说了一句,“韩的风闻不错。”李业华简洁明了,但是说的很明白。

  罗建业面无表情,心里放下一块石头,他是经历过不靠谱的那个年代,深怕有的人为了功、名、绩,什么事都干的出来,**之间突击种了一座山,大喊造林;一亩田里堆积几万斤稻穗,高呼卫星。万一罗山村也出了这种事,自己就算浑身都是嘴,也没法说一个字,上面怎么会怎么想,你罗建业为了更进一步,让自己老家放出了卫星,还把罗山村提到了和小岗村一个地位!

  那张报纸就是**裸的打到了自己的脸上,然后就会有人跳出来,再补上一脚。这次不让建国陪着,就是怕影响自己的判断,毕竟建国是这村里的,而且事关重大,虽然自己很了解这个堂弟。自己实地下来看看,心里就有数了。

  罗建业心情舒畅很多,从刚才递过去的烟盒里抽了两根烟,分了一根给小李。

  罗建业活动活动手脚,“业华,看看这几个字”

  李业华抬头看看,原色木板上三个隶书黑字,“嘉树亭”,这匾极是简朴,没有署名,一看就不是出自大家之手,但是拙而工整、厚重沉稳、朴实无华、深得古意,可见题字之人功力深厚,法度森严,张弛有度。

  刘庆东题字的时候,故意不肯留名,就是不愿为人所知,怕贻笑大方。

  领导让自己看看,那就要你看出门道出来,不是问你认不认识这几个字的,领导没长眼?不认得这几个字?

  能当罗建业的秘书,李业华自然是万里挑一,博闻强记,想了想答道,“此亭名取自于屈原《九章》中《橘颂》篇,源于“后皇嘉树,生南斌兮。”题字者借原文对橘树品质褒扬,来赞这山上木瓜扎根于荒山,造福于乡民。以橘树来比木瓜,以古意今,倒也贴切。”

  罗建业不置可否,“后面几句是什么?”

  李业华一听,就知道自己理解错了,重点不是在树上,思索了一下,“嗟而幼志,有以异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原来题字者是要赞这个人!是说这个韩,人虽年轻,志坚胸宽,可以当做表率了。”

  罗建业这才点点头,“此人笔力倒也深厚,用意也颇深。”罗建业能这样说,极是难得,官场纵横几十载,岂肯轻易表态。今天放下心中的一个心事,又迎着风雪,激起几分豪气,而且只有自己的贴身秘书在旁,这才破例赞了几句。

  “屈原乃是千古忠臣,但也是孤臣,辞有多偏,题这个字的人以一树相比,只见一人,不见苍生。一木何以成林?众志方能成城嘛!”罗建业再抬头看看匾上字,“我看这个韩,不是嘉树,倒有几份丁渭之风。”

  李业华明白,罗书记是对这种以一点带全面,盘活全局的思路赞赏。确实如此,韩文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能够做到因势导利、因地制宜。

  “以民为重,以公为思,想多做点事,不容易啊,类任道远啊。”罗建业背着手,转身就走,“业华,中午陪我这个老头子喝两杯。”

  李业华是知道丁渭的,北宋名臣,罗书记能把他和丁渭比,看来是十分赏识了。

  注:丁渭,北宋名臣,官至宰相,真宗祥符年间宫中失火,宫殿尽毁,丁渭住持重修,因从城外取土烧砖不便,又因从外地运木入宫,还要运出失火所烧瓦砾以及重修宫殿所剩废料,所需耗费巨大,丁渭乃命从宫殿门口大街开始就地取土、烧砖,挖出大渠,变街为渠,直通汴河,引汴河水入渠,建材、木料以船、木筏直通宫门,工程完毕,将废弃瓦砾、碎石、木料填入大渠之中,填土为重新为街。一举而三役济,省钱以千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