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书籍与文字 第六章:黑暗文的限制和不间断性
作者:该玩家未命名的小说      更新:2022-10-08

  自《三体》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作品过后,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下最多出现的一句话不是“人类不感谢罗辑”或其他的话语,而是“乱世先杀圣母”。

  从程心这个人物刻画的如此入骨都能看出来大刘的文笔属实不错,当然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这个,而是为何黑暗文在限制如此广泛的情况下还能成为读者数量流失极其缓慢甚至涨幅程度还随着时间增加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终究还是因为小说的多种多样性让很一些本身就比较聪慧的读者察觉到了“斗争”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后面再讲)圣母一词最开始是对西方基督教神话的圣母玛利亚的称呼,随着后来网络的持续普及就出现了类似于圣母B,而在加上网络本身的一些限制就变成了圣母就是对于一个人的讽刺。

  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本就慢慢陷入信任危机的现在却有一些人能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语,甚至会在这个基础上蔓延出来一些极其荒诞的话语:“抛开事实不谈难道你就没有错吗”。

  大部分的人是比较理智的,在这些比较理智的人中偏激的一部分就会成为那些喊出“乱世先杀圣母”的人,在基于这种情况之上便有了黑暗文诞生的土壤。

  而要说起黑暗文的代表作几乎是家喻户晓《蛊真人》、《食物链顶端的男人》等,这些作品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惊鸿一现,但也因为各种缘故,这些黑暗文要么混杂了一些其他流派的内容,要么下架整改或者直接封笔。而且不可否认是黑暗文是最容易引发人心中戾气的流派之一,也因为如此黑暗文也是最容易被封禁的一类流派之一。

  那么为什么黑暗文能在限制如此大的现在还能保持热衷于此的读者的数量不会减少呢?其实这就要讲到我们这个文明自古以来的传统之一:打碎压迫。

  无论是夏朝的那一句“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或者是秦朝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东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我们是不同于国外的那些文明的,在他们的眼里压迫是很正常的事(一些不算压迫的事反倒在他们眼里成为了压迫,这或许就是文明的多样性吧)。

  若要说起黑暗文最核心的本质之一便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者说是“牺牲主义”,我们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光明的国家,自我们成长开始变聆听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先烈们宁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愿意妥协的精神。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些人打着“本来就牺牲了,何必多牺牲”或其他的理由去妥协,这就让现在很多自诩为鹰派的人难以接受。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并非资本主义国家,黑暗文的本身便是虚构出来一个极其压迫的异界,身为自小成长在社会主义光辉下的人我们是很难去接受这种极其压迫的感觉(毕竟咱们国家不会像某个M国背后八枪判定自杀,手动滑稽)。

  黑暗文能够成为比较稳固的流派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能引起人们的共情,毕竟没有人会忘记近代史上那一段屈辱的岁月,每一个去阅读黑暗文的读者不管有没有联想到都会在脑海中不由的回忆起中国那一段黑暗的岁月,这便是黑暗文能够稳固自己读者数量的主要原因。

  这便是今天的内容,一个不算严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