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足迹 第5节 毛泽东寻访豆腐池
作者:莘石轩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hzysrhtu,.llfpse,.cvxulk,.vakxjifh,.ccryozpr,.nuizrrqy,.mgxivdmz{dispy:none;}.bgvkqxqt,.vtxroxpg,.lwdxquvw,.onemprzy,.ctqheeks,.umfbztwp,.znywxuyi,.keedfzyv,.vpmtunqz,.xokjw,.fbwkjsbx,.xryjexcm,.ejssvtdl,.lbgzyikn,.nwqkfosw,.ibywbnih,.obbwomcf,.juhjcgoirwzpq,.euzifmar,.xzifttsv,.clefdsmj,.okewrdci,.gvwesldr,.sjrrrqpz,.ypwzlajj,.xdquauty,.cvzihkav,.whqmnapx,.ioqqzc,.qynnxope,.xdirftjh,.eqwjodmx,.tyqhvmmp{dispy:n0ne;}

  第5节毛泽东寻访豆腐池

  毛泽东一听说北京留法预备班容纳不下,心里一惊,立刻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润之、子升、叔衡等人听了罗章龙上海之行的汇报,对日本政府的暴行非常愤慨,决定不再派人去日本留学了,并同意章龙去北大学习。可已经毕业的其余会员该如何办,他们商议不定。

  这时,正在翻阅章龙带回的《新青年》的蔡和森突然叫道:“好了,好了,有出路了……”

  润之等人立刻问道:“有什么出路了?”

  蔡和森答道:“华法教育会在这上面登了文告,号召中国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说着把他手里的那本《新青年》杂志递给了润之。

  蔡和森答道:“华法教育会在这上面登了文告,号召中国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说着把他手里的那本《新青年》杂志递给了润之。

  润之看过华法教育会的文告,又把杂志传给了子升。子升看后问润之:“你看如何?”

  润之说:“我觉得行。可以动员一些青年学生到法国去做工,几年后,学好了法文,积累了工资,再投入那里的专门学校学习。这样不但使一些穷苦青年有到异国学习新学术、接触新思想的机会,并且使他们和穷苦的工人在一起工作、生活,熟悉工人,了解工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劳苦大众的问题,担当起改造社会的艰巨工作。这是青年学生的一条好出路,也是培养和锻炼新民学会会员的一个好途径。”

  “我今晚还有一些事要办,再说到杨先生家也不用我绍介,我给你说一下走的路线,你自己摸去吧。我去了,恐怕还会有妨碍……”

  玉衡说:“最好先到北京去一个人,一是了解一下华法教育会的情况,二是联系办理出国护照等有关事宜。”

  润之说:“好,那就让润寰先去北京,我们在长沙做好组织工作,争取多去一些人。”

  蔡和森到北京之后,通过曾在湖南一师担任教授的杨怀中先生与华法教育会的发起人李石曾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取得了联系,争取了25个公费赴法的名额。就给毛泽东写信,希望他尽快组织人员北上。

  北京的秋天来的早,日历才翻到8月19号,长沙的傍晚还是一片暑气蒸腾,这里却已经十分凉爽了。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在鼓楼大街上匆匆行进。

  毛泽东是中午到的北京,他们一行25人加上先期到达的蔡和森一共26人。25个名额来了26人,不是多出一名吗?前边已经说过,罗章龙是来上北大的。新民学会的发起人多数都来了,只有何胡子、陈书农和周世钊被毛泽东留在长沙,继续推进勤工俭学运动。

  国人自古同乡观念重,北京城里有着无计其数的同乡会馆。在毛泽东一行未到京之前,蔡和森已和湖南的几个同乡会主事联系好了,他们一到,就分别住进了同乡会馆。毛泽东虽说是湘潭人,但与湘乡仅隔一座山,并且母亲是湘乡人,因此也算半个湘乡人,就与子暲、子升等几个湘乡籍同学住进湘乡会馆。因为蔡和森也住在这里,方便一起议事。

  住处一安排好,润之便迫不及待地让润寰领他去拜访他们的恩师杨怀中。润寰却眨了眨眼微笑着说:

  “我今晚还有一些事要办,再说到杨先生家也不用我绍介,我给你说一下走的路线,你自己摸去吧。我去了,恐怕还会有妨碍……”

  杨怀中,原名昌济,字华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应“乡试”考举不第,在家乡教私塾。光绪廿九年(1903)二月赴日留学,在启程前改名“怀中”,取胸怀中国之意。宣统元年(1909)又前往英国留学,三年后获文学学士学位,民国二年(1913)回国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授省立“四师”修身课和心理课。这时毛泽东已在“四师”就读。不久,“四师”并入“一师”,杨怀中又到“一师”任教。毛泽东与蔡和森是他的两个得意门生。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哲学、伦理学思想教育和熏陶了他的门生,并且以他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赢得了他的学生特别是毛泽东、蔡和森的敬佩。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毛泽东总要与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到杨怀中的住所浏正街李氏芋园聆听教诲,讨论有关读书和哲学问题。杨怀中也对这个刻苦好学的农家出身的学生十分赞赏和器重,着力加以培养,师生情谊日渐加深。去年暑假,毛泽东没有回家,就住在李氏芋园由恩师指导自学。吃饭时大家坐在一起,不分彼此,亲如一家。杨怀中的言行对毛泽东的影响很深。比如,杨先生定制了一个大木桶,桶内挑满了水,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进行冷水浴。并说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其意志,野蛮其体魄,使其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泽东也按此要求,从冷水浴发展到四浴:大雨天,他脱去衣衫挨浇,谓之于水浴;刮风天,他上到高处接受风吹,谓之于风浴;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宿,谓之于霜浴;烈日下,他到阳光下暴晒,谓之于日光浴。又如,杨先生说,如果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毛泽东从此也就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女人,三不谈家庭琐事……

  毛泽东一听说北京留法预备班容纳不下,心里一惊,立刻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两个月前,杨怀中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才两个多月未见,毛泽东就觉得好象分别几年,巴不得立刻见到他的恩师。他按着蔡和森说的路线走进豆腐池胡同,挨着门牌数:……八号、九号。“看来这就是杨先生的家了。”润之心里说着,就上前扣门。

  少倾,大门吱咛一声开了。开门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纤细的身材,圆圆的脸庞,两条乌黑的发辫一条在前一条在后。

  “霞妹!”润之轻声叫道。

  姑娘一看是毛泽东,惊喜道:“润之兄,是你!什么时间到的?”说完,还没等得毛泽东回话就转身朝院里跑去,边跑边喊,“爸,妈,润之兄来了!”

  这姑娘是杨怀中的女儿,名开慧,字云锦,乳名霞妹,比毛泽东小六七岁。开慧生来聪颖,7岁上学,12岁即能写信作诗,尤其喜古典诗文。当初,父亲与学生们在家里交谈时,她待在旁边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听。时间长了,才渐渐加入他们的议论。杨怀中对这个聪明的女儿很是看重,对她的介入也极为赞许,并不时向毛泽东等学生推介女儿的学问。时间一长,她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个青年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一起议论国事、抨击时政,并互相传阅笔记,交谈心得体会,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些这青年中,毛泽东年龄较大,思想也最为激进、深刻,因而给她的印象最深。她十分钦佩父亲这位得意门生的才华和胆识,同他往来十分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俩在一起渐渐不自然了,相对一视就脸红……

  毛泽东刚进入院中,杨先生和夫人向氏就迎了出来,向氏边走边说:“润之,你可来了!听润寰说你近日到,我们天天都在等啊……”

  杨先生拉住毛泽东的手问:“路上还顺利吧!”

  “顺利。”

  “我今晚还有一些事要办,再说到杨先生家也不用我绍介,我给你说一下走的路线,你自己摸去吧。我去了,恐怕还会有妨碍……”

  润之进到屋里刚一落座,霞姑就端出一盘切好的西瓜放到茶几上,说:“润之兄,请吃瓜!”说完就走进里间,透过秋风吹起的门帘缝,端祥润之。

  蔡和森答道:“华法教育会在这上面登了文告,号召中国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说着把他手里的那本《新青年》杂志递给了润之。

  向氏上前拿起一块西瓜递给润之,说:“润之,吃块西瓜吧,现在北京也没有什么好吃的。”

  润之马上站起来接住说:“好,好!老师,师母,您们也吃一块吧!”

  “你吃吧,我们刚吃过。”向氏说完坐在了润身傍的凳子上。

  杨怀中坐在茶几的另一边,详细询问了润之的近况后,说:“润寰说你们打算赴法勤工俭学,我很赞成。不过,近期还不能成行,需要先掌握法国的日常用语,还有机械学、机械制图和一些工艺知识,到法国才好做事。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来了不少青年,湖南一下子又来了这么多,北京的留法预备班恐怕容纳不下……”

  毛泽东一听说北京留法预备班容纳不下,心里一惊,立刻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杨怀中笑道:“不必紧张!华法教育会还在保定和蠡县办有两个预备班,你们可能要被分别安排在北京、保定和蠡县。因此,最好有一个固定的联络点,以便互相联络和处理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最主要是协助华法教育会对湖南的青年进行组织和领导。”

  毛泽东见杨先生考虑的这么周到,不住地点头。

  “地点最好在北大,因为华法教育会设在方家胡同,离北大不远,又是蔡先生担任会长,联系起来方便。这个工作,我想最好由你来担任。你的家庭比较困难,我可以给蔡元培先生说一声,让他给你在北大谋一份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