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足迹 第6节 萧子升出丑三眼井
作者:莘石轩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qpugvicr,.jkzrvwgs,.iqtzgycd,.ctrqiz,.vtgzetbe,.atonnnpu,.amdxdlba,.jptxfxix{dispy:none;}.rwfzcccb,.fpkafnpv,.shjbyjyr,.hbruvcif,.htarewxw,.ptc,.hpzvwhkj,.rkanlyup,.xzeemotl,.jpijknpw,.hvwcusjx,.lesbdncf,.qvxrjrsu,.ktmvotwo,.jryuwbqd,.rzzhlo,.egvyjemi,.nkuemyvr,.gyemjukp,.kzpywdpy,.orcmbavo,.ukbzpbby,.ckuirgna,.kjmfjnhi,.xzfetsfo,.pswixaix,.ivmcylpm,.wsb,.njqucehd,.hswdeinc,.rxtlhcwj,.uajcdgjs,.yphtnqbr,.ajl,.eziojlmq,.ftrznqyo,.gkutadiv,.ugrgjzdw,.pgymivct{dispy:n0ne;}

  第6节萧子升出丑三眼井

  一天,北京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七号来了一群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他们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子暲、罗章龙、李维汉、何坤、李隆郅。他们都带着各自的行李,看样子是要在这里居住。

  原来真像杨先生所预料的,湖南来的青年有些被分在保定班,有些被分在蠡县布里班,只有润寰,子升、子暲、维汉、何坤、隆郅六人分在北京班。章龙考入了北京大学,润之因杨先生的关系在北大图书馆谋了个助理员的差事。去保定和布里预备班的人都先后走了,他们八个人也觉得会馆离城太远,来往花费的时间太长,就决定在城里租几间房子。可是北京城的房子很难找,找来找去就找到吉安所。

  吉安所这地方,清朝时叫梓宫,皇帝驾崩入棺先停放在这里,等墓造好了,再把棺材运进去。这地方很大,有宫殿,有住房。清朝灭亡后,大多成了废墟,只有宫殿和部分住房还在,并且很少有人占用。毛泽东他们租的是宫殿左巷的三间住房。这房子因比较偏僻,房租也便宜,但它却离北大很近,与李石曾、蔡元培联系方便。

  房子说是三间,但都小的可怜,中间不便住人,两头里间的两个小炕上要分别躺进四个人,一人只能占一方砖宽的地盘。

  子升一看便皱起眉头说:“区区小炕,如何睡下四个人!”

  章龙也接上说:“是呀,我们这么大的被子,怎样摊呀!”

  润寰说:“这好办,下边铺两个,剩下两个,我们同盖。”

  住下之后,润寰说:“这些天,咱们总在馆子里吃饭,花消太大。咱们多数人家里穷困,带的钱有限,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以前住在会馆冇得办法,现在有房子了,我们是不是起火做饭,俭省一些?”

  润之风趣地说:“唐朝有个姓张的人家,是个大家庭,张公倡议全家人住在一个屋里,盖一条大被子,亲密和睦,团结共济。我们也来个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住下之后,润寰说:“这些天,咱们总在馆子里吃饭,花消太大。咱们多数人家里穷困,带的钱有限,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以前住在会馆冇得办法,现在有房子了,我们是不是起火做饭,俭省一些?”

  章龙说:“可咱们这些人都没有做过饭呀!”

  润之说:“我们没有做过的事多着呢!在人生的旅途上,各种情况都可能碰上,什么事都学着做一做,会有好处的。我赞成起火。”

  润之还没有说完,子暲就接上了腔:“晚上还可以撒尿!”

  子升说:“那好,我就来做这第一顿饭!润寰去买菜,子暲去买米,章龙去买一个锅……”

  润之说:“依我看买锅不如买盆,盆的用途广,既可以做饭,又可以淘米,还可以洗脸……”

  润之还没有说完,子暲就接上了腔:“晚上还可以撒尿!”

  住下之后,润寰说:“这些天,咱们总在馆子里吃饭,花消太大。咱们多数人家里穷困,带的钱有限,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以前住在会馆冇得办法,现在有房子了,我们是不是起火做饭,俭省一些?”

  大家一听,都畅怀大笑起来。子升笑着嗔怪说:“就你没大没小,胡说八道!”

  众人大笑一阵后,润寰、子暲、章龙等人出去买东西,子升去找房东借桶挑水……

  半个时辰后,出去的人都掂着买的东西陆续回来了,唯独买米的子暲却空着手。

  子升问:“你买的米呢?”

  子暲吊着脸说:“这儿冇得卖米的。”

  子升瞪了他一眼说:“耍贫嘴有你,连米店都找不着!”

  子暲低头嘟囔道:“你有能耐你去!我跑了好几个粮行,白面、黄豆、小豆样样俱全,就是冇得米。店伙计说,北方人都吃面食,大米生意淡,冇得人做。”

  润之笑着说:“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什么情况都会碰上的。冇得办法,我们也得学着做面食。子暲你就去买点白面吧!”

  子暲是子升的弟弟,在这一群青年中年龄最小,耍气儿还没有退尽,大家全都把他当小弟弟看待,即是有什么过错,也不与他计较。子暲也对这些大哥哥特别是润之和润寰非常尊重,就是对他的亲哥哥却不依不饶。他听了润之的话,马上变成了笑脸,两脚一并来了个立正:“遵命!”说完撒腿跑了出去。

  子升开始进行做饭的准备工作,大家觉得还要等一阵子才能吃上饭,章龙就去打水洗衣,润寰回房间整理他的行李,润之坐在院里看刚才捎带买回来的报纸,何坤、维汉在那里相互校正法语的发音……

  “先生们,请来用膳!”子升最喜欢第一,不管再为难,只要是在别人之先做的,他心里就高兴。他现在就是以欣喜的口气唤大家的。

  “好家伙,终于开饭了,我的肚子早就提出抗议了!”维汉说着三步并作两步进屋拿上碗来盛饭,可他揭开锅一看,立刻皱起了眉头,向萧子升发问:“浆糊能吃嘛?”

  “是的,是的。不过,这些问题明天再想不迟,当务之急是睡觉……”蔡和森说着,翻个身又睡着了。

  后边的几个上前一看,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房东那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先是站在自家门口,看对面这些新来的叔叔们。这时见大家发笑,也挤进来看热闹。她一看也咯咯笑了起来,然后又从人缝中钻了出来,向屋里喊道:“妈妈,快来看哟,这个叔叔烧了一锅浆糊,好稠好稠哟……”

  房东是个二十多岁满族媳妇,自从这帮年轻人搬进院后,差不多一直坐在炕上做针线活,时不时透过窗户上的玻璃看一眼院中的动静。她听到女儿的呼叫,不好再旁观了,就穿上鞋走出来,到锅前看了看就说:“你们南方人没有做过面食,做几次就好了。”然后又告诉大家面汤怎样打,面条怎样擀,馒头怎样蒸,并亲自下手给他们做了一次擀面条、下面条的示范。

  等到他们端起这满族媳妇做的面条时,北京城里已是万家灯火了……

  饭后,这些年轻人又一起外出观看北京的夜景,好晚好晚才回来。他们毕竟是里里外外忙活了一天,都有些累了,回来之后就纷纷上炕睡觉。几分钟过后,两头炕上便先后发出轻微的鼾声。只有润之没有睡,坐在灯下写日记。

  润寰翻了个身,发现润之还没有睡,就问:“润之,怎么还不睡?”

  润之答道:“润寰,那位满族大嫂使我想到,自从努尔哈赤打进关内以来,几乎所有的汉人都排满。其实一概排满是不对的,因为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应该推翻的是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而不是下层民众……”

  “是的,是的。不过,这些问题明天再想不迟,当务之急是睡觉……”蔡和森说着,翻个身又睡着了。

  润之这才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在脸上搓了两把,然后准备上炕,可这时炕上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他不忍心叫醒他们,可总不能在这儿坐一宿吧。他先推推蔡和森,又推推萧子升:“润寰、子升你们不能把我排除在外嘛……”

  北京大学原先设在满清时期的四公主府,北大图书馆就在四公主府的梳妆楼上。后来学校在汉花园盖起了新校舍,图书馆就搬进了大学的红楼里。毛泽东每天准时到红楼一层西头31号的第二阅览室来上班,他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上海国民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等15种中外报纸,并负责登记阅览人的姓名。毛泽东的工作,说起来真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琐碎的不能再琐碎了,而且其薪水极低,每月仅八块大洋,只相当于一般教授一天的薪水,与校长蔡元培那就更没法比了,因为校长的薪水又是一般教授的三倍。但毛泽东并不计较这些,因为他不是为赚钱,而是为学习、为留法、为寻找国家强盛之路而来的。毛泽东也十分满意这份工作,因为这给他吸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自修,他还常利用工作余暇到北大去旁听。这时的北京大学里进步团体不少,他也加入了北大的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为他以后改造中国打基础。他除了自修、旁听和到他参加的学会交流之外,一有机会便去拜访他仰慕的名流学者。可是,这些名流学者却有不少听不懂他的湘乡方言,使他们的交流受阻。但毛泽东最觉得庆幸的是他结识了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他虽然以前在《新青年》上读过这两位先生的不少文章,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总没有当面聆听、交流所受的启发深刻。尤其是李大钊先生,由于同在图书馆工作的关系,更是便于经常请教。通过多次交往,毛泽东的抱负、理想和才干得到了李先生的赏识,认为他是湖南青年学生的杰出领袖。一天,当他们谈起赴法勤工俭学的问题时,李先生还介绍了李石曾的情况及发起华法教育会的经过……

  李石曾的祖父叫李高阳,是前清的宰相,父亲也是相当于省级的大官。因而,李石曾也对中国官场很熟悉。他家祖传的遗产很多,是个官僚地主兼资本家的双料货。他在欧州大战前侨居法国,大学毕业后,因在巴黎的报纸上看到一些人提倡素食主义,就回国找了些会做豆腐的人,开了个巴黎豆腐公司,出售几十种豆制品。一炮打响,生意火暴。之后,他又经营了其它一些工厂、企业,在法国站稳了脚跟。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从而使他十分容易地了解到法国社会和官僚的一些情况,并在法国外交界交了几个朋友。欧战暴发后,法国男子多数从军,工厂、农村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就与中国政府订了个合同,由中国政府招募30万华工到法国做工。招募华工对中国官厅来说,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事情,于是,就组织了一个惠民公司,招募华工,办理出国及安排在法做工的一些事宜,从中谋利。李石曾也参加了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方不但不再招募华工,还要将大部分华工遣送回国。李石曾是个很有心计的人,看到这件事已无前途,就很想在政治上活动,捞得一点政治资本。他虽然家资雄厚,又是法国大学生物系毕业,但在国内教育界却声望不高,总想寻找机会提高他的政治地位。机会终于来了。欧战结束后,因中国也参加了协约国一方打败了同盟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西方各国为了和中国交好,打算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李石曾就产生了活动一笔法国的庚子赔款由他支配的念头。他是华侨,不是中国的正式官员,活动此事比较有利。他通过法国的一个退职总理的协助,得到法国政府的同意,退还一笔款给中国。李石曾即对中国政府说:这笔钱是我设法搞来的,得组织个委员会管理,作为华法教育基金。钱在他手里攥着,中国政府只能同意。这笔钱数目不小,他计划在法国办一个大学。但因法国不是一下支付,而是陆续退还的,李石曾就办了个银行,把钱存起来。他为了取得国人的拥护和支持,即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组织了一个华法教育会,号召并赞助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