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足迹 第21节 建组织二同仁离去
作者:莘石轩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qcxpfyrm,.bfhvobvh,.pgcxbgha,.jqairjww{dispy:none;}.artfgkvu,.lbhsgbeb,.wzimoefd,.bdrekobk,.nxmwjztn,.luwfipnc,.rqchpevc,.eqbvphhu,.kmvaxcdq,.kfqkcpzw,.wvhrnfor,.hoxwzjtc,.umgpohxy,.txiouavk,.inyulsqe,.xpcczqvd,.jygvjtzo,.qzyrdepi,.evldthhb,.ckjavzvk,.zhujzdfp,.cxkfkcer,.afqfmfcz,.smpfvqsi,.dovmbrkb,.gfubdoqd,.fusbbdgc{dispy:n0ne;}

  第21节建组织二同仁离去

  闯入渔阳里二号的是马林的翻译杨明斋。陈独秀见是一个陌生人,心中甚是不快。这也难怪,自从他这次从北京逃亡上海之后,从不和生人来往,凡是到府上来的,都是熟人或由熟人领来的。可来人他从未见过面,怎么会知道他的住处?他刚要问来人是谁,杨明斋已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他一看到信封上李大钊那熟悉的字迹。马上伸开右臂,并连声说:“请,请进!”当他看完信,知道杨明斋和马林的底细后,马上说道,“你们住在何处,我明日就去探望马林先生。”

  杨明斋却说:“不,不!旅馆里谈话不方便,明天我还是陪马林先生来这儿好……”

  两天之后,邵力子、李汉俊、戴季陶、李达、张东荪等人全都聚到了陈独秀的客厅里,陈望道也被邵力子邀来了,马林、杨明斋一同参加。这次聚会和往日有两个不同,第一,这次比任何一次人数都多都齐,因为这次是陈独秀通知大家在约定时间来的。而以往却没人通知,没有统一时间,今日你邀三二人来,明日他邀一二人来,或是几个人不约而同碰上了,但几乎没有碰齐过,不是缺张就是少李,即是那一天都到了,也有先来早走的。第二,这次有一定的讨论主题。而以往是想起什么谈什么,没有主题,不受约束。这两个不同都是由马林的到来而引起的。

  马林经过与陈独秀两天的交谈,加上从李大钊等人口中得到的情况,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条件。他觉得可以把《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和《时事新报》这三大报刊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革命同盟,并由这三个刊物的主办人牵头成立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也同意他的设想,于是就通知大家来讨论。

  会议开始,陈独秀首先把马林的情况和到中国的任务以及今天开会的目的向大家作了介绍之后,请马林讲话。马林是用英语讲的,每讲一段停下来让杨明斋翻译一段,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他讲的大意是,中国现在的新思想、新潮流,虽然汹涌澎湃,但是却没有实际效果。原因一是思想混乱。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等,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致使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局面。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多,实际行动却一点没有。这样决不能推动中国革命向前迈进,所以需要尽快组织中国共产党或是中国社会党……

  马林讲话时,大家不住点头表示赞成,唯有张东荪的眉头愈皱愈紧,杨明斋刚把马林的最后一段话翻译出来,他就接上说:“我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学说可以作为学术进行研究,不主张象马克思成立巴黎公社,列宁组织布尔什维克那样,在中国也建立共产党之类的组织。如果都觉得真有成立这个组织的必要,我声明不参加这个组织,但仍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说完起身告辞。众人见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该不该挽留。陈独秀想了想说:“我们建立这个组织,基本上是自发的,参加与否应该完全自愿,既然张先生不愿参加,不可勉强。但我们仍旧是朋友,还要多来往才是。”

  张东荪马上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说完走了出去。众人起身目送张先生出门,又坐下来商讨具体事宜,决定由陈望道尽快将《共产党宣言》翻译为中文,由戴季陶执笔起草党章。陈、戴二人欣然接受。只是组织的名称,究竟是叫共产党,还是叫社会党,众人意见难以统一。陈独秀山见大家各有道理,于是说:“组织名称可以暂不决定,等我去信征求一下守常的意见,然后再议。”说完见时间已过半夜,众人也不说什么,就宣布散会。

  许崇智,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闽军总司令,后来历任国民党军务部长、福建支部长、中华革命军参谋长和军政府参军长兼陆军总长等职。

  翌日早晨,陈独秀吃完早点正准备给李大钊写信,戴季陶又忽然来找。戴季陶进了门便沮丧地说道:“陈先生,关于组织一事,昨晚我考虑欠周,回去细想确有不方便之处。”

  陈独秀不解地问:“有什么不便?”

  陈独秀不解地问:“有什么不便?”

  戴季陶叹口气说:“陈先生您是知道的,多年来,我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之左右,如果再参加共产党,实在有违孙先生。因而孙先生在世一日,我一日不能加入别党,还是暂时退出为好。”

  陈独秀听后也叹气说:“不想一提建党,竟有两位朋友离去!好吧,我还是那句话,不可勉强!”

  戴季陶听了也流泪说:“尽管我暂时退出,但无论如何也要从旁赞助!就请先生另请高明吧!”说完擦泪而去。

  陈独秀送走戴季陶,正要返回,正巧邮差送来一封信,他看到是广州来的,就立刻回屋打开。信是孙中山写来的,大意是正在重建政府,人才匮乏,拟请陈先生南下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云云。

  陈独秀看了孙中山的信,立刻将草拟党章及上海的一应事务交于李汉俊,带上妻子高君曼匆匆乘船赴穗。他倒不是急于到广州做官,而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在广州发展组织。

  陈独秀一到广州码头,就被孙中山派人接到事先安排好的住处。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孙中山之名的叫起,实在是一场误会。起因是,孙先生在报刊发表文章,常常署名“中山”,但从来没有把它与姓氏连在一起用过。章士钊十分尊崇“中山”的政见,但却不知“中山”是谁,同仁告诉他“中山”即孙文也。章士钊误认为“中山”是孙先生的字,即称其为孙中山先生,自此之后,孙中山之名便叫开了,一直发展到知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任大总统,而不知孙文、逸仙是何人之地步。

  孙中山把中华民国总统让与袁世凯之后,曾决心先放开政治,从修筑中国铁路入手,振兴实业,开拓一条“实业强国”之路。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使他从实业梦中醒悟过来,运动西南诸省反对北洋政府的地方军阀联合北伐,但各地军阀虽然都对北洋政府不满,但各自都打自己的小算盘,不肯卖力进攻。孙中山为了能够统一指挥西南诸军,亲率支持北伐的海军舰队南下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

  被举为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从历次斗争的失败中找出了一个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国民党没一支属于自己的主力部队。他决定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本党的军队,但如果从招兵训练开始,真是远水不解近渴。如何办呢?他想到了广东前任都督陆荣廷从本党党员陈炯明手中夺去的二十个营,如果把它要回来再进行整编扩建,很快就可以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主意打定,就派胡汉民、汪精卫去找现任都督莫荣新交涉,让莫荣新把这二十个营交给自己。

  莫荣新刚刚接任广东都督,正面临困局:内部,因他和刚下台的陆荣廷一样,都属桂系军阀,粤系军政界人士无时不在鼓动“粤人治粤”;外部,段祺瑞命令福建督军李厚基率军进犯广东,以实现武力统一南方的计划。在此内逼外攻、大战在即的当口,孙中山又让胡、汪二人来要陈炯明旧部,这使莫荣新十分烦恼。如不答应,国民党人,尤其是陈炯明肯定不会罢休,再向粤方军政界火上浇油,必然发生内乱。在目前情况下,一旦发生内乱,桂系在粤将无立足之地。这倒不如先送个顺水人情,再从长计议。于是说道:

  许崇智,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闽军总司令,后来历任国民党军务部长、福建支部长、中华革命军参谋长和军政府参军长兼陆军总长等职。

  “军队嘛,不论交于谁来指挥,都是为了建立民国伟业,这自然没有问题。不过得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必须离粤征闽,不得留住广东;第二,该军枪弹补充,必须经过督军署批准,才可到兵工厂领取;第三,粤军经费,由督军署按月支付……”

  胡、汪二人听了,知其用意有三:一是这支军队只能用以对付北军攻粤,以保卫桂系的地盘;二是让南北异己力量在征战中相互消耗,桂系可获渔翁之利;三是通过饷械供应来扼制粤军。二人虽然心中清楚,但却不便言明。只说,前二项自然可行,只是第三项,为减少督军署负担,可从驻地税收中筹措一些,不足时再向督军署领取。莫氏听了,觉得无可反驳,只好答应。胡、汪二人见目的基本达到,就告辞而去。

  军队是要过来了,可交给谁来带呢?是交给陈炯明呢,还是交给许崇智,这又使孙中山颇费踌躇。

  陈炯明,字竟存,广东海丰人。辛亥革命暴发后也在淡水举起义旗,并率民军攻取惠州,继而与诸路义军一起攻下广州。众义军推举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为粤军都督。胡则擅长舞笔,不谙军事,即提补陈炯明为副都督。袁世凯篡权后,先策动陈炯明取代胡汉民,后利诱陈炯明部下倒戈,将陈炯明逐出广东。后因南方诸省多为本地军阀把持,与北洋政府分分合合,打打停停,陈炯明曾几次回省招集旧部,组建军队,但又屡被夺走兵权,至今仍然两手空空,无所建树。

  许崇智,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闽军总司令,后来历任国民党军务部长、福建支部长、中华革命军参谋长和军政府参军长兼陆军总长等职。

  论地位,许崇智要比陈炯明高的多,但莫荣新拨给的二十个营,基本上是陈炯明原先的老部队,由陈炯明掌握比较合适。但陈炯明性情诡诈,反复无常……

  说:

  启示

  尊敬的读者:

  谢谢您对《足痕》的关注!因这部与一位老将军的作品重名,本作者决定将此更名为《血染的足迹》,请您再看续节时点击新书名。

  谢谢您的支持!